傅里叶成像光谱学:纳米光学研究中的原理与技术应用

    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光的产生、操纵、传输及探测等过程的研究始终围绕光的偏振、相位、强度、波矢等核心参数展开。其中,光的波矢分布作为揭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的关键信息,其精准分析对推动纳米光谱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傅里叶成像光谱学凭借其独特的技术原理,实现了光的辐射特性与微观信息的有效关联,已成为纳米光学研究的核心手段之一。本文将从傅里叶成像的基本原理切入,系统阐述后焦面成像的技术实现路径,深入剖析其在纳米光谱学研究中的技术价值。

 

傅里叶成像光谱学


    一、傅里叶成像的核心原理:实空间与动量空间的映射关系
    傅里叶成像技术本质上是基于透镜(物镜)的后焦面成像方法,其核心价值在于建立了光的辐射方向(角度)与透镜后焦面空间位置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实空间信息向动量空间信息的转化,为光的波矢分布分析提供了直观的技术路径。
    在基础光学理论框架下,当位于透镜物平面(即前焦面)的辐射体向空间全方位辐射光线时,这些发散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将转化为平行光。进一步分析可知,不同传播方向的平行光会精准投射至透镜后焦面的特定位置——这一物理现象直接表明,光的辐射角度与后焦面的空间坐标存在严格的映射关系。以圆形凸透镜为例,若辐射体与透镜的间距恰好等于透镜焦距\(f\),则辐射体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会在后焦面形成圆形图像。该圆形图像的尺寸与透镜的光收集能力直接相关:在焦距固定的条件下,透镜尺寸越大,其数值孔径(NA)越高,可收集的光辐射角度范围越广,后焦面形成的圆形图像也就越大。
    从物理本质来看,空间光的动量(\(hk\),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k\)为波矢)决定了光的远场辐射图案,而光的空间辐射角是波矢分布的核心表征参数。由于光的辐射角与透镜后焦面空间位置存在精准映射,后焦面图像可直接视为出射光面内动量(\(k_x,k_y\))的分布图像。这一转化过程完全符合实空间与动量空间的傅里叶变换规律,也是傅里叶成像技术能够成为纳米光学研究核心手段的理论基础。


    二、后焦面成像的技术实现:从基础系统到功能拓展
    将傅里叶成像的理论原理转化为实际研究工具,需依托精密的光学系统设计。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以显微物镜作为光信号收集核心,搭配CCD(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相机完成成像分析。显微物镜由多片透镜组合而成,等效于大尺寸单透镜,具有数值孔径高(可覆盖更广的光收集角度)、焦距短(缩短前焦面与后焦面间距)的特点。然而,受限于显微物镜的短焦距特性,相机无法直接放置于后焦面处,需通过额外透镜组将后焦面信息投射至适合相机摆放的位置,由此衍生出基础成像系统与功能拓展系统两类技术方案。
    (一)基础4f系统:实现高清晰度傅里叶成像
    基础傅里叶成像系统通常采用“4f系统”光路设计(如图2所示),其核心由物镜与两组辅助透镜构成。该系统的光路参数满足以下条件:物镜后焦面与第一组透镜的间距为\(f_1\),两组辅助透镜的间距为\(f_1+f_2\),第二组透镜与相机的间距为\(f_2\)(其中\(f_1\)、\(f_2\)分别为两组辅助透镜的焦距)。通过这一光路设计,物镜后焦面的光信号可被精准投射至相机靶面,最终在相机上形成清晰的“傅里叶圆”——圆内的光强分布直接反映了辐射体的发光空间分布特性。
    为提升实验数据的信噪比,可在系统的实空间成像光路中增设“空间选区模块”。该模块能够精准筛选出研究所需的特定区域,仅对目标区域进行傅里叶成像,有效排除无关区域光信号的干扰。若在基础系统中进一步增加透镜组,还可实现实空间与动量空间的联动选区分析,大幅提升系统的研究灵活性与数据精准度。
    (二)角分辨光谱系统:兼具动量与波长分辨能力
    若将基础系统中的成像相机替换为光谱仪,即可构建兼具动量分辨与波长分辨能力的“角分辨光谱系统”(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光路结构与基础4f系统保持一致,核心改进在于将后焦面的光信号投射至光谱仪的入射狭缝处,通过光谱仪的色散功能实现波长分辨。
    光谱仪的入射狭缝通常为竖直开口设计,且开口宽度可自由调节。实验中,一般将狭缝开口调至较小尺寸,以实现对傅里叶圆中心区域(即\(k_x\approx0\))光信号的精准选取。从光路传播特性来看,光信号在竖直方向(\(y\)方向)的传播不受狭缝影响,可完整投射至光谱仪的CCD检测模块,CCD靶面上不同的纵向位置对应不同的\(\sin\theta\)(\(\theta\)为光的辐射角)或\(k_y\)值,从而实现光的动量(角度)信息分辨;在水平方向(\(x\)方向),光信号经光谱仪内部的光栅色散后,不同波长的光会投射至CCD靶面的不同水平位置,进而实现光的波长信息分辨。
    通过角分辨光谱系统,可直接获取“动量-波长”二维分辨光谱——傅里叶面上狭缝选取的纵向光信号在水平方向按波长展开,无需像传统角度分辨光谱技术那样通过转动激发源或样品调整光的辐射角度,极大简化了实验操作流程,显著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为光子晶体、微纳腔等微纳系统的色散关系研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傅里叶成像光谱学以其独特的“实空间-动量空间”转化能力及可拓展的波长分辨功能,为纳米光子学研究提供了高效、精准的技术工具。后续研究中,该技术在光致发光、拉曼散射、二次谐波生成、反射/吸收光谱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展,其在揭示微纳尺度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推动纳米光电器件研发等方面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创建时间:2025-08-28 10:20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