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合作开发自供能深紫外成像技术,基于各向异性传导单晶镓氧化物膜
近日,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Nano》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成功开发出基于各向异性传导的自供能深紫外(UVC,波长200-280nm)成像技术。该技术以单晶镓氧化物膜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深紫外探测器的诸多局限,为军事、民用等领域的深紫外探测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一.深紫外探测需求迫切,传统技术瓶颈待破
深紫外光因被平流层臭氧层完全吸收,在地球表面难以自然获取,但其在导弹制导、火焰探测、通信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UVC探测器依赖光电倍增管或增强型硅光电二极管,普遍存在易碎、高功耗、需复杂光学滤波器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为突破这些限制,科研界将目光投向超宽带隙(带隙大于4.0eV)材料,其中β-氧化镓(β-Ga₂O₃)因带隙约4.8eV、光电子性能优异且化学和热稳定性高,成为极具潜力的UVC探测材料。但β-Ga₂O₃的发展长期受限于高成本衬底,且其各向异性热导率阻碍了异质集成,如何在异质衬底上生长高质量β-Ga₂O₃薄膜,成为高性能UVC探测器研发的关键难题。
二.核心突破:垂直传导结构破解载流子传输难题
针对上述挑战,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团队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外延层转移技术,在蓝宝石纳米膜模板上外延生长硅掺杂的β-Ga₂O₃薄膜,构建垂直传导结构。
传统横向探测器因β-Ga₂O₃的各向异性对称性,载流子传输效率低下。而新开发的垂直传导结构,借助外延层转移技术实现了高效载流子输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该探测器无需外部偏压即可工作,实现了“自供能”特性,大幅降低了功耗和系统复杂度。
三.技术细节:材料与结构设计驱动性能跃升
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创新设计,实现了探测器性能的全面提升:在材料层面,采用硅掺杂的β-Ga₂O₃薄膜,兼顾了材料的光响应特性与导电性;在结构层面,利用蓝宝石纳米膜模板外延生长,并通过外延层转移技术构建垂直结构,最大化减少载流子传输损耗;在阵列设计上,成功制备出5×5自供能UVC成像光电探测器阵列,可实现高对比度成像。
性能测试显示,该探测器在响应度、探测度、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上均优于传统横向探测器,且暗电流极低,在无紫外光照射时几乎无电流输出,光照下则能快速产生稳定光电流,成像清晰度与对比度表现突出。
四.应用前景广阔,技术理念具借鉴意义
该研究不仅为高性能UVC探测器的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其技术理念还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外延层转移技术为高质量单晶薄膜的异质集成提供了新思路,垂直结构设计对提升载流子输运效率的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光电器件的研发中。
未来,基于该技术的自供能深紫外成像探测器有望在导弹制导、火灾预警、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推动深紫外探测技术向低功耗、小型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
硅碳负极材料三种主流制备技术的原理、工艺及应用解析
在动力电池向高性能化发展的进程中,硅碳负极凭借远超传统石墨的理论容量(硅的理论容量达4200mAh/g,为石墨的10倍以上),已成为提升电池能量密度的核心材料之一。当前,硅碳负极的主流制备技术主要包括机械球磨法、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和喷雾裂解法。三者在工艺原理、性能表现及应用场景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推动着硅碳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2025-07-07
-
高清镜头如何在技术性能与成本之间实现平衡?
在高清影像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摄像机及记录设备的性能不断攀升——数字图像处理能力从10位逐步提升至14位,实时记录速度已接近1Gb/s,无带化介质的广泛应用更推动高清制作门槛持续降低。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日益凸显:一台高清摄录一体机的价格,甚至可能低于其所搭配的高清镜头。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高清镜头在技术性能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复杂权衡。
2025-07-07
-
碳化硅产业热度攀升:跨界主体竞逐核心赛道
在新能源汽车、5G通信、智能电网等领域需求的强劲驱动下,碳化硅(SiC)凭借高功率密度、耐高压高温、低能耗等优异性能,已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竞逐的核心领域。这一趋势不仅吸引传统半导体企业深耕布局,更促使光伏、汽车、白色家电等多个行业的跨界主体纷纷入局,一场围绕碳化硅的产业布局热潮正全面展开。
2025-07-07
-
【光学前沿】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合作开发自供能深紫外成像技术,基于各向异性传导单晶镓氧化物膜
近日,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Nano》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成功开发出基于各向异性传导的自供能深紫外(UVC,波长200-280nm)成像技术。该技术以单晶镓氧化物膜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深紫外探测器的诸多局限,为军事、民用等领域的深紫外探测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