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合作开发自供能深紫外成像技术,基于各向异性传导单晶镓氧化物膜
近日,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CSNano》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成功开发出基于各向异性传导的自供能深紫外(UVC,波长200-280nm)成像技术。该技术以单晶镓氧化物膜为核心,有效解决了传统深紫外探测器的诸多局限,为军事、民用等领域的深紫外探测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一.深紫外探测需求迫切,传统技术瓶颈待破
深紫外光因被平流层臭氧层完全吸收,在地球表面难以自然获取,但其在导弹制导、火焰探测、通信等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UVC探测器依赖光电倍增管或增强型硅光电二极管,普遍存在易碎、高功耗、需复杂光学滤波器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应用场景。
为突破这些限制,科研界将目光投向超宽带隙(带隙大于4.0eV)材料,其中β-氧化镓(β-Ga₂O₃)因带隙约4.8eV、光电子性能优异且化学和热稳定性高,成为极具潜力的UVC探测材料。但β-Ga₂O₃的发展长期受限于高成本衬底,且其各向异性热导率阻碍了异质集成,如何在异质衬底上生长高质量β-Ga₂O₃薄膜,成为高性能UVC探测器研发的关键难题。
二.核心突破:垂直传导结构破解载流子传输难题
针对上述挑战,首尔国立大学与首尔大学团队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外延层转移技术,在蓝宝石纳米膜模板上外延生长硅掺杂的β-Ga₂O₃薄膜,构建垂直传导结构。
传统横向探测器因β-Ga₂O₃的各向异性对称性,载流子传输效率低下。而新开发的垂直传导结构,借助外延层转移技术实现了高效载流子输运,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是,该探测器无需外部偏压即可工作,实现了“自供能”特性,大幅降低了功耗和系统复杂度。
三.技术细节:材料与结构设计驱动性能跃升
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创新设计,实现了探测器性能的全面提升:在材料层面,采用硅掺杂的β-Ga₂O₃薄膜,兼顾了材料的光响应特性与导电性;在结构层面,利用蓝宝石纳米膜模板外延生长,并通过外延层转移技术构建垂直结构,最大化减少载流子传输损耗;在阵列设计上,成功制备出5×5自供能UVC成像光电探测器阵列,可实现高对比度成像。
性能测试显示,该探测器在响应度、探测度、响应时间等关键参数上均优于传统横向探测器,且暗电流极低,在无紫外光照射时几乎无电流输出,光照下则能快速产生稳定光电流,成像清晰度与对比度表现突出。
四.应用前景广阔,技术理念具借鉴意义
该研究不仅为高性能UVC探测器的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其技术理念还具有广泛的借鉴价值。外延层转移技术为高质量单晶薄膜的异质集成提供了新思路,垂直结构设计对提升载流子输运效率的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光电器件的研发中。
未来,基于该技术的自供能深紫外成像探测器有望在导弹制导、火灾预警、环境监测等领域实现应用,推动深紫外探测技术向低功耗、小型化、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