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调控法制备二维钙钛矿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面向弱光成像应用的高灵敏度器件设计

    一、研究背景与科学问题
    二维(2D)铅基钙钛矿材料因强量子限域效应通常具有大于1.6eV的带隙,导致其在近红外(NIR)波段的光吸收效率显著不足,严重制约了该类材料在弱光探测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一关键瓶颈,上海大学王生浩团队联合重庆文理学院李璐、程江团队提出热调控结晶策略,成功制备出高结晶度(PEA)₂FA₄Pb₅I₁₆二维钙钛矿薄膜,构建了具有自供电特性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为解决传统二维钙钛矿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不足问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热调控法制备二维钙钛矿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


    二、材料制备与技术创新
    1.热调控结晶机制的突破性设计
    通过基底预热工艺(50100°C)调控薄膜生长动力学,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结晶质量优化:100°C预热条件下,薄膜结晶度显著提升,(111)晶面衍射峰强度增强2.8倍,晶粒尺寸增大至微米级,薄膜厚度达741nm,形成连续致密的光吸收层;
    相结构精确调控:有效抑制n=2低维相生成,促进高维(n=∞)钙钛矿相主导,带隙降低至1.55eV,首次实现纯铅基二维材料在800nm波段的高效光响应;
    缺陷密度抑制:通过XRD与SEM表征证实,热调控薄膜的缺陷态密度较对照组降低62%,载流子寿命延长至235μs,为低噪声探测奠定物理基础。
    2.器件结构与性能表征
    基于优化后的钙钛矿薄膜,构建ITO/NiOx/2D钙钛矿/PCBM/Ag异质结器件,其核心性能指标如下:
    高灵敏度探测性能:800nm光照下,响应度达0.325A/W,探测率(D)为1.12×10¹¹cm·Hz¹/²·W⁻¹,噪声电流低于3pA/Hz¹/²,超越多数传统硅基探测器;
    动态响应特性:开关比达2×10⁵,响应时间(上升/下降)为290μs/235μs,满足动态场景实时探测需求;
    自供电工作模式:依赖钙钛矿/NiOx界面内建电场,器件在0V偏压下实现高效光电转换,避免外部电源干扰,提升系统集成可靠性。


    三、弱光成像应用与机制分析
    在0.1μW/cm²超低光照强度下(约为月光照度10%),该探测器实现50lp/mm分辨率的图像捕获,其核心机制包括:
    1.光吸收增强效应:741nm厚膜结构使800nm光吸收率提升至92%,较200nm薄膜提高4.1倍;
    2.载流子输运优化:高结晶度薄膜的载流子迁移率达12.7cm²/V·s,结合界面工程设计,光生电荷收集效率提升至89%;
    3.噪声抑制体系:热调控与界面修饰协同降低陷阱态密度,弱光条件下信噪比(SNR)较传统器件提升3个数量级,突破量子限域导致的噪声瓶颈。


    四、领域创新价值与应用前景
    1.学术创新维度
    材料设计突破:热调控策略打破二维钙钛矿带隙与近红外响应的矛盾,为宽光谱探测材料开发提供普适性方法论;
    器件性能革新:首次实现二维钙钛矿探测器噪声电流<3pA/Hz¹/²,具备与InGaAs器件竞争的潜力;
    成像技术突破:极弱光成像能力解决传统二维材料在低照度场景的应用缺陷,拓展近红外探测边界。
    2.产业应用方向
    智能驾驶感知系统:适配夜间、隧道等低光照环境的目标识别,响应速度达毫秒级,可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性;
    生物医学影像领域:利用近红外光对生物组织的穿透性(11.5mm),适用于无创活体成像、内窥镜检查等医疗场景;
    安防与工业检测:在微光监控、工厂低照度检测中实现高分辨率实时成像,功耗较传统红外设备降低80%。


    本研究通过热调控结晶策略,系统性解决了二维钙钛矿在近红外弱光探测中的光吸收不足、噪声偏大等核心问题。器件在0.1μW/cm²光照下的高分辨率成像表现,为下一代智能传感、生物医学影像等领域提供了低成本、高性能的技术路径。未来结合柔性基底集成与阵列化制备技术,该类探测器有望推动近红外探测技术在物联网、精准医疗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505180

创建时间:2025-07-01 10:40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