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光纤传感器:微接触传感与多功能识别的创新突破

    近期,一种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的仿生纤毛传感器横空出世,为微接触传感和多功能识别开辟了全新的视野,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一、生物纤毛的启示
    生物纤毛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精妙机械感受器,广泛存在于各类生物体内,发挥着感知外界信号的关键作用。节肢动物的纤毛如同灵敏的触角,能够捕捉空气的微弱运动;鱼类和两栖动物体表的纤毛细胞构成神经丘,用于探测流场力和液体速度;哺乳动物的胡须则是高效的机械传感器,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环境;而人类内耳前庭器官的纤毛束,通过自发振荡放大微弱刺激,使我们能够感知声音和微接触力。这些生物纤毛机械感受器在长期进化中不断优化,其独特的结构和高效的信号转导机制为人工机械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二、仿生纤毛传感器的设计与原理
    (一)结构设计
    该仿生纤毛传感器巧妙融合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研究人员首先利用CO₂激光器在光纤光栅基底上精准雕刻出“纤毛毛囊”结构,这一过程决定了仿生纤毛的生长位置。随后,借助三维微操作器和显微镜,将比例均匀的PDMS液滴精确放置在纤毛毛囊之中。基于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原理,PDMS液滴在粘度和表面张力等多重作用力下达到平衡并稳定下来。通过原位生长技术,PDMS液滴从纤毛毛囊逐渐发育成纤毛结构,使其紧密附着在光纤光栅基底上,形成一个高度集成的微传感系统。
    (二)工作原理
    当外部微力作用于仿生纤毛时,纤毛根部(即光栅基底上的“纤毛毛囊”)的有效折射率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波长发生偏移。光纤光栅解调器能够实时监测这一波长变化,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刺激信息,从而实现对微力的高精度检测。这种刺激传递机制与生物纤毛将机械刺激转化为电信号或离子神经冲动的过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传感器的性能表现
    (一)高灵敏度与快速响应
    实验数据显示,在0-198.8mN的力测量范围内,该传感器展现出高达0.1527pm/mN的灵敏度;在微位移响应方面,灵敏度达到7.085pm/μm。其响应时间仅为245ms,无论是施加力还是释放力,传感器均能迅速做出反应,这表明它具备出色的动态性能,能够实时跟踪微力的变化。这种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特性使得传感器在捕捉微小机械刺激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二)良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经过连续五天的重复性测试,传感器在施加或释放力的过程中表现出极为稳定的响应。实验灵敏度与平均灵敏度的最大偏差仅为0.0004pm/mN和0.05pm/μm,平均灵敏度分别为0.1527pm/mN和7.085pm/μm,重复性误差分别低至0.26%和0.71%。此外,在为期14天的稳定性测试中,传感器的响应始终保持稳定且可重复。即使在1000次循环的耐久性测试中,传感器依然能够稳定工作,波长响应基本一致。这些优异的性能指标充分证明了仿生纤毛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可靠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四、应用前景
    (一)摩尔斯电码输入与医疗辅助
    凭借其微接触传感功能,该传感器能够实现摩尔斯电码的输入。通过将传感器安装在指尖、脚尖或腋窝等身体部位,患者或残疾人士可以通过微小的动作触发传感器,生成摩尔斯电码信号,进而实现与外界的高效沟通。例如,设置不同的触发方式分别代表摩尔斯电码中的“0”(Flick触发)和“1”(Touch触发),基于0.3s的时间差,即可描述出26个英文字母,为肌无力、聋哑人等残疾人群搭建起一座与外界交流的桥梁,帮助他们在医疗环境中实现无缝通信,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自主性。
    (二)盲文识别系统
    针对视障人士面临的盲文学习和识别难题,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基于仿生纤毛机械传感器阵列的盲文快速识别装置。该装置由两组平行的光纤布拉格光栅组成,每组包含三个光纤布拉格光栅,形成一个2×3的阵列,与盲文字母表的点位布局相匹配。相邻光纤光栅之间的间距精确设置为2.3mm,以适应盲文凸起点的排列。当传感器阵列接触盲文板时,与凸起点接触的纤毛结构发生变形,导致相应的光纤光栅波长发生变化,而未接触凸起点的纤毛则保持原状。通过解调光纤光栅信号,即可快速准确地获取盲文信息。这一创新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帮助视障人士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获取,还具有体积小巧、易于隐蔽安装的优点,为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五、优势与未来展望
    (一)独特优势
    仿生纤毛传感器相较于传统电子传感器,具有诸多显著优势。其体积较传统电子传感器缩小了一个量级,小巧的体积使其在安装和集成方面更加灵活便捷,能够轻松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特殊应用场景。同时,基于光纤技术的传感器具备出色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可靠的性能,确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光纤传感器的无源特性使其在信号传输和传感单元无需电池或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降低了系统功耗和维护成本。
    (二)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仿生纤毛传感器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和优化的方向。首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优化纤毛结构与光纤基结构的结合方式,以及选择具有更高弹性光学系数和更弱温度依赖性的材料,有望进一步提升传感器对微力和微位移的检测精度。其次,解决温度串扰问题是传感器性能提升的关键环节。开发能够有效补偿温度影响的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提高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也是推动仿生纤毛传感器大规模应用的重要任务。随着微纳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工艺的优化,有望实现传感器的高效批量生产,为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广阔应用前景
    仿生纤毛传感器凭借其独特的性能和优势,在众多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它可作为高精度的感知单元,为机器人提供更加敏锐的触觉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环境互动和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在机器人运动识别方面,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和受到的外力,为精确的运动控制和反馈调节提供依据。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领域,仿生纤毛传感器能够为用户提供更自然、更真实的触觉反馈,增强沉浸式体验。此外,它还可应用于果蔬品质检测、表面缺陷检测等工业检测领域,通过对微力和微位移的敏感响应,实现对物体特性和表面形貌的快速准确评估。


   仿生纤毛传感器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微接触传感与多功能识别新世界的大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未来的科技发展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的生活和各行各业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变革,推动科技与自然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创建时间:2025-05-16 09:27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