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光学玻璃:从基础到前沿的应用分析
光学玻璃,作为一种能够改变光传播方向,并对紫外、可见或红外光的相对光谱分布产生影响的玻璃材料,在现代科技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狭义的无色光学玻璃,到广义上涵盖有色光学玻璃、激光玻璃、石英光学玻璃等丰富品类,其应用之广泛,深入到光学仪器的各个关键部件。无论是常见的透镜、棱镜,还是反射镜与窗口,光学玻璃构成的元件已然成为光学设备和仪器的核心所在。
在众多光学玻璃品类中,无色光学玻璃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可见及近红外相当宽广的波段内,它几乎全透明的特性,使其成为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等光学设备中不可或缺的材料。依据折射率和色散的差异,无色光学玻璃拥有上百个牌号,主要分为冕牌光学玻璃(以K代表)和火石光学玻璃(以F代表)。冕牌玻璃本质上是硼硅酸盐玻璃,当加入氧化铝后则转变为火石玻璃。两者的显著区别在于,火石玻璃具有更大的折射率和色散,这一特性使其在光谱元件制造中备受青睐。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特殊用途的光学玻璃也应运而生。耐辐射光学玻璃,不仅具备无色光学玻璃的各项优良性质,还能在放射性照射下基本维持性能稳定。在化学成分上,它是在无色光学玻璃的基础上,添加少量二氧化铈,以此消除高能辐射在玻璃中形成的色心,确保玻璃在受辐照后光吸收变化微乎其微,常用于受γ辐照的光学仪器。而有色光学玻璃,即滤光玻璃,对特定波长的光展现出选择性吸收或透射的性能。它拥有百余个品种,包含对某些颜色进行选择吸收的颜色滤光片、对所有波长光吸收相同的中性滤光片,以及基于光干涉原理将不需要颜色反射掉的干涉滤光片。
近年来,光学玻璃领域不断推陈出新。具有特殊透过率的玻璃,如对红外和紫外光具备良好透过性能的产品;拥有独特折射率或色散特性,特高或特低的玻璃;能够随着光强改变颜色的玻璃;光沿磁力线方向通过时偏振面发生旋转的磁光玻璃;在外电场作用下产生双折射现象的电光玻璃等,这些新品种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光学玻璃的应用边界。
光学玻璃的性能与其内部结构紧密相关。当光线入射到玻璃时,会呈现出反射、吸收和透射三种特性。光线透过玻璃的能力用透光率表示,被玻璃阻挡并按一定角度反射出来的现象以反射率衡量,而光线通过玻璃后损失的一部分光能量则由吸收率体现。为了获取较高的透光率,就需要尽可能减少光在玻璃表面的反射、玻璃内部的吸收以及散射造成的损失。反射率与入射角密切相关,入射角小于40度时,反射率随入射角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当入射角大于70度时,反射率会急剧上升。同时,反射率还会随着两介质折射率差值的增大而增加。在光吸收损失方面,玻璃颜色越深,其透明系数越小,并且透射损失会随着玻璃厚度的增加呈指数下降。散射损失主要发生在复合玻璃中,当玻璃内部存在能改变光方向的微粒时,部分光无法成像,进而失去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场景对光学玻璃的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以建筑玻璃为例,为了评价其光学及热工性能,需要精确测定多个参数。参考GB/T2680-2021《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标准,可使用岛津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iPlu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Xross,测试中空夹胶玻璃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及中红外区域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再将数据导入建筑玻璃光学热工性能计算软件,便能直接得到太阳光直接透射比、太阳光直接反射比、太阳光直接吸收比、遮阳系数、辐射率等重要参数。
在光学仪器制造领域,光学玻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仪器的性能。例如,在高级照相机、摄像机、望远镜等设备的镜头制造中,由于稀土元素具有高折射率、低色散以及良好化学稳定性的特点,常被用于生产具有优良光学性质的光学玻璃。像含氧化镧360%、氧化硼340%的镧玻璃,便是制造高级照相机镜头和潜望镜镜头的关键光学材料。
光学玻璃作为光电技术产业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光学与电子信息科学、新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在光传输、光储存和光电显示等领域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的光学玻璃制造行业也取得了迅猛进步。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光学玻璃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4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34.05亿元,同比增长53.70%;实现利润15.37亿元,同比增长87.10%;资产规模达到264.50亿元,同比增长77.49%。尽管金融危机对以国内销售为主的光学玻璃制造行业影响相对较小,但行业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外企业加速进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企业组建合资公司,经过市场的洗礼,三资企业已成为行业竞争主体,民营企业也在不断追赶,形成了多元竞争的格局。
-
密苏里大学研发荧光多离子纳米粘土材料:开启多领域定制化应用新可能
2025年4月29日,密苏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纳米材料——荧光多离子纳米粘土。这种基于粘土的微小材料凭借其卓越的可定制性,在能源技术、医疗诊断、环境监测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材料化学》杂志。
2025-04-30
-
南开大学在螺旋锥形光束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为微纳操控技术提供新工具
近日,南开大学许东野教授团队在结构光场调控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关于螺旋锥形光束(Helico-ConicalBeams,HCBs)生成与重构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光学权威期刊《ChineseOpticsLetters》。这项突破通过创新的光学干涉技术,实现了复杂光场的精准操控,为微纳粒子操纵、纳米制造等前沿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2025-04-30
-
光的干涉现象:从基础物理到前沿技术的演进
阳光下悬浮的肥皂泡表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这一常见的光学现象本质上是光的干涉效应所致。作为波动光学的核心现象,光的干涉不仅解释了自然界中的视觉奇观,更成为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的理论基石。从微米级的芯片集成到千米级的引力波探测,干涉原理的应用贯穿于从微观到宏观的广阔领域,深刻推动着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的发展。
2025-04-29
-
硅基光子集成与铌酸锂薄膜技术的协同发展:光通信领域的技术革新路径
随着集成电路微缩制程逼近物理极限,光子集成技术成为突破电子信息系统性能瓶颈的关键方向。本文系统阐述硅基光子集成(SOI)与铌酸锂薄膜(LNOI)技术的核心优势、器件实现及技术瓶颈,分析二者通过异质集成形成的互补协同效应,探讨其在高速光通信、高密度光子集成领域的应用前景与产业化挑战,为相关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