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资讯】突破性技术:空中操控全息图首次实现,开启人机交互新时代
2025年4月10日,西班牙纳瓦拉公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可以在空中直接操控的真三维(3D)图形显示技术。这项技术不仅能够生成悬浮在空中的3D图像,还允许用户通过自然的手势与这些图像进行交互,无需佩戴任何虚拟现实设备。这一创新将科幻电影中的全息图场景带入了现实,为未来的人机交互方式打开了全新的可能性。
从科幻到现实:体积显示技术的突破
在电影中,我们常常看到悬浮在空中的全息图,这些图形被称为“体积显示”。它们无需佩戴虚拟现实眼镜即可从各个角度观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然而,尽管体积显示技术已经存在多年,但大多数设备都无法支持直接交互。用户只能被动地观看,而无法通过手势或动作与这些图像进行互动。
纳瓦拉公立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一项创新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开发了一种名为“弹性扩散器”的装置,这种扩散器能够以每秒2880帧的高速振动,并将图像同步投射到不同高度。通过视觉暂留效应,这些图像在用户眼中形成一个完整的3D图形。更重要的是,这种弹性扩散器不仅安全耐用,还能支持用户直接用手与图像互动。
自然交互:让3D图形“触手可及”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其交互方式的自然性。用户无需任何额外设备,只需用手直接操作悬浮在空中的3D图形。例如,用户可以用食指和拇指抓住一个立方体并移动或旋转它,或者用食指和无名指模拟在表面上行走的双腿。这种交互方式模仿了人们日常使用手机的自然手势,使得与3D图形的互动更加直观和流畅。
首席研究员AsierMarzo表示:“我们习惯于直接与手机交互,例如点击按钮或用手指拖动屏幕上的文档。这个项目让我们能够将这种自然的交互方式扩展到3D图形,充分利用我们与生俱来的3D视觉和操控能力。”
从实验室到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还为多个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研究团队指出,这种可直接操控的3D图形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博物馆展览以及协同工作场景。
在教育领域,学生可以通过操作3D模型更直观地学习复杂的概念,例如组装发动机零件或观察人体解剖结构。在博物馆中,参观者可以与展品互动,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即可体验沉浸式的展览。此外,这项技术还支持多用户协同,多个用户可以同时操作同一3D模型,为团队合作和协作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未来展望:开启人机交互新时代
这项研究是在纳瓦拉公立大学牵头、欧洲研究理事会(ERC)资助的InteVol项目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将在2025年4月26日至5月1日于日本横滨举行的CHI2025会议上发表。研究团队表示,他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尽快实现商业化,为教育、娱乐和工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或许很快就能看到这种空中操控全息图技术走进日常生活。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还是博物馆参观者与展品互动,这项技术都将成为连接虚拟与现实的桥梁,开启人机交互的新时代。
-
工业光纤激光器的定义、技术特性及发展趋势研究
在现代工业制造向高精度、高效率转型的进程中,工业光纤激光器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已成为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标及3D打印等核心工艺的关键设备。作为一类以高精度、高效率及低成本为核心特征的激光器件,其不仅重构了传统制造流程,更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本文将从定义与分类、产业链结构、技术特性、结构设计及发展趋势五个维度,系统解析工业光纤激光器的技术内核与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025-09-01
-
激光偏振的两类核心概念解析,s/p偏振与o/e光有什么本质差异?
在激光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偏振态作为描述激光电场振动方向的关键物理量,直接影响光在反射、折射及穿透特定介质过程中的行为特性,是决定激光功能实现效果的核心参数。然而,在激光偏振相关研究与应用中,s/p偏振与o/e光这两组概念常被混淆。二者并非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偏振分类,而是分别对应“光与界面相互作用”及“光在各向异性晶体中传播”两种核心物理过程。厘清二者的定义、特性及差异,是深入理解激光偏振机制与拓展其应用场景的重要基础。
2025-09-01
-
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发展趋势分析(2025-2030年)
显微物镜作为光学显微镜的核心功能部件,其技术演进与性能升级直接决定微观观测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应用广度。当前,随着生物医药、半导体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对微观观测精度、效率及场景适配性的需求持续提升,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的发展已形成明确方向,整体围绕“精度极致化、功能集成化、操作智能化、制造精密化、应用场景化及产业标准化”六大维度展开,具体趋势分析如下:
2025-09-01
-
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在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中的应用
显微物镜作为高精度光学成像核心部件,对镜片与镜座的同轴度、尺寸公差、装配一致性要求极高(需控制在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而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的“检测加工一体化”高精度特性,恰好匹配其核心需求,具体应用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