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团队突破3D成像技术,微型化快照偏振立体成像引领变革
在光学成像领域,传统技术仅能记录物体的平面投影,难以准确传达物体的深度、形状和空间关系。为解决这些局限,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微型化快照偏振立体成像技术,为3D成像技术带来新的突破。
技术原理与创新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偏振超表面透镜分离并聚焦全斯托克斯的偏振光,再将这些偏振光输入到结合物理建模与神经网络的重建模型中。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推导出物体表面的法线信息,进而生成精确的3D纹理。这种创新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成像的效率,还显著提升了3D重建的准确性。
实验成果与优势
研究团队制作了尺寸为1.65×1.65mm²的大规模偏振超构透镜,并成功应用于SPSIM系统。实验结果显示,超构透镜能够成功分离入射光的六种偏振状态,并将各个偏振光精确引导到目标位置。在窄带情况下,超构透镜仍能保持良好的效果,其平均消光比超过25dB,中心波长效率达到65%。此外,结合圆偏振通道的偏振超构透镜显著提高了3D重建的准确性,圆偏振信息对轮廓变化更敏感,能够提取更细微的形态特征。
应用前景与意义
微型化快照偏振立体成像系统具有超紧凑、高效率和高分辨率的特点,有望集成到便携式设备中。这一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遥感、显微镜和生物医学成像等。其高效的3D物体重建能力,将为这些领域带来更高效、更准确的监测和分析手段。
团队背景与实力
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在微纳光子体系研究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卓越的研究实力。团队成员在相关领域发表了众多高质量论文,并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奖项。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也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
工业光纤激光器的定义、技术特性及发展趋势研究
在现代工业制造向高精度、高效率转型的进程中,工业光纤激光器凭借其独特的性能优势,已成为激光焊接、激光切割、激光打标及3D打印等核心工艺的关键设备。作为一类以高精度、高效率及低成本为核心特征的激光器件,其不仅重构了传统制造流程,更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医疗设备等高端领域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本文将从定义与分类、产业链结构、技术特性、结构设计及发展趋势五个维度,系统解析工业光纤激光器的技术内核与应用前景,为相关领域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2025-09-01
-
激光偏振的两类核心概念解析,s/p偏振与o/e光有什么本质差异?
在激光技术的实际应用领域,偏振态作为描述激光电场振动方向的关键物理量,直接影响光在反射、折射及穿透特定介质过程中的行为特性,是决定激光功能实现效果的核心参数。然而,在激光偏振相关研究与应用中,s/p偏振与o/e光这两组概念常被混淆。二者并非同一物理场景下的偏振分类,而是分别对应“光与界面相互作用”及“光在各向异性晶体中传播”两种核心物理过程。厘清二者的定义、特性及差异,是深入理解激光偏振机制与拓展其应用场景的重要基础。
2025-09-01
-
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发展趋势分析(2025-2030年)
显微物镜作为光学显微镜的核心功能部件,其技术演进与性能升级直接决定微观观测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应用广度。当前,随着生物医药、半导体制造、材料科学等领域对微观观测精度、效率及场景适配性的需求持续提升,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的发展已形成明确方向,整体围绕“精度极致化、功能集成化、操作智能化、制造精密化、应用场景化及产业标准化”六大维度展开,具体趋势分析如下:
2025-09-01
-
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在显微物镜高精度镜头中的应用
显微物镜作为高精度光学成像核心部件,对镜片与镜座的同轴度、尺寸公差、装配一致性要求极高(需控制在微米级甚至亚微米级),而ACL卧式数控定心车床的“检测加工一体化”高精度特性,恰好匹配其核心需求,具体应用可从以下维度展开: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