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次拍摄实现毫米级三维荧光成像:神经场技术突破传统显微极限

    在生物学研究中,观察活体细胞和组织的动态变化需要高时空分辨率的成像技术。传统荧光显微镜依赖逐层扫描获取三维信息,不仅耗时,还可能因光毒性损伤样本。近日,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Advanced Photonics》(IF=20.6)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Quadra Pol点扩散函数(PSF)与神经场技术结合,实现了单次曝光下100立方毫米体积的高分辨率三维成像,采集速度提升20倍,为实时观测复杂生物过程开辟了新路径。

 

毫米级三维荧光成像


    一、技术核心:四维度编码破解深度难题
    传统三维成像的核心挑战在于深度信息的模糊性——离焦平面的信号会叠加到焦平面图像中。该研究创新性地在后焦平面引入四极化偏振器,配合偏振相机同步采集四个方向(0°、45°、90°、135°)的荧光信号。通过精心设计的PSF,每个轴向位置的荧光会在四个偏振通道中产生独特的强度分布模式,如同为不同深度的信号“打标签”。


    二、关键创新点:
    1.无歧义深度编码:通过偏振态差异直接解析深度,无需稀疏性假设;
    2.紧凑系统设计:定制偏振器集成在相机前,保持显微镜轻量化;
    3.神经场重建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优化模型,显著提升图像信噪比和分辨率。
    三、性能验证:从细菌到植物根系的跨尺度应用
    研究团队通过三组实验验证技术优势:
    1.荧光微珠测试:在1.2毫米景深内,横向分辨率达7微米,轴向分辨率240微米,远超传统方法;
    2.沙表面大肠杆菌成像:通过全聚焦算法,将2毫米高度差的菌落清晰叠加,解决沙粒表面不平整导致的失焦问题;
    3.小麦根系三维重建:神经场技术在厚壁区域的细节解析能力比传统去卷积提升30%,成功呈现细胞壁结构。


    四、应用前景:生态与医学研究的“时空显微镜”
    该技术的单次毫米级成像能力为以下领域带来变革:
    根际微生物研究:实时观测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的动态互作;
    活体成像:结合小型化设计,未来可用于动物体内深层组织观测;
    生态监测:快速构建复杂环境(如珊瑚礁、土壤)的三维荧光图谱。
    论文通讯作者ChanghueiYang教授表示:“我们的方法突破了传统成像的时空限制,如同为生物学家提供了一台‘时间冻结器’。下一步计划将其与超分辨技术结合,进一步拓展应用边界。”
    这项研究不仅革新了荧光显微技术,更标志着神经场算法在光学成像领域的成功落地。随着硬件成本的降低和算法优化,毫米级三维实时成像有望成为生物学实验室的常规工具,推动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诊断的全链条进步。

创建时间:2025-03-24 10:10
浏览量:0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