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腔光纤激光器的GHz级谐波双梳技术实现采集速率倍增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徐飞教授团队在光纤激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复用的单腔光纤激光器架构,通过集成多功能器件FDCM(光纤耦合双梳反射镜),成功实现了GHz量级谐波双梳的稳定输出。该方案将传统单腔光纤双梳的等效重频差(Δfrep)提升至244kHz,较现有技术提高两个数量级,为高速测量领域提供了低成本、高集成度的解决方案。
光纤双梳技术因其相干性好、结构紧凑等优势,在光谱分析、精密测距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传统单腔光纤双梳受限于腔长差异,重频差仅为数十Hz至数十kHz,难以满足高速动态场景的需求。相比之下,回音壁微腔虽可实现GHz级重频差,但光纤体系因增益和集成限制,突破高重频差瓶颈仍面临挑战。本研究通过引入异步谐波锁模机制,结合偏振复用技术,在单腔光纤架构内实现了高重频差双梳的稳定输出,为高速测量技术提供了新范式。
技术方案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基于FabryPerot光纤腔的激光器系统,集成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DBR)、掺铒光纤(EDF)和光纤耦合双梳反射镜(FDCM)。FDCM作为核心器件,兼具偏振多路复用和被动锁模功能,通过调整腔内偏振方向和半导体可饱和吸收镜(SESAM)的位置,实现了正交偏振光强的精确控制。
工作原理:
1.偏振分离与调控:通过双折射晶体分离正交偏振态,调节SESAM与晶体间距,动态分配光强。
2.异步谐波锁模:激发两组锁模脉冲,利用最小公倍数原理倍增等效Δfrep。
3.能量钳制效应:单孤子脉冲能量被有效限制,确保谐波锁模的稳定性。
关键突破
1.高重频与重频差:
基频383MHz,谐波锁模后重频提升至2.3GHz。
等效Δfrep达244kHz,较传统单腔光纤双梳提升100倍以上。
2.相干性与稳定性:
时域干涉图验证了双梳的高相干性。
Δfrep稳定性优异,40分钟内标准差仅为44.42Hz,无需复杂稳频系统。
3.灵活切换能力:
通过优化泵浦功率、偏振控制器(PC)状态和SESAM位置,可灵活切换谐波阶次,精确调控等效Δfrep。
应用价值
1.高速测量领域:244kHz的采集速率适用于快速测距、实时光谱分析及化学物质成分检测,例如生物医学成像和工业在线监测。
2.集成与成本优势:单腔结构紧凑,避免了微腔技术对高Q值的严苛要求,显著降低系统复杂度和成本。
3.未来拓展潜力:结合激光降噪和稳频技术,可进一步优化性能,拓展至量子通信、精密传感等前沿领域。
该研究通过偏振复用与异步谐波锁模技术的创新融合,在单腔光纤激光器中实现了GHz级谐波双梳的稳定输出,为高速测量技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探索多维度调控策略,提升双梳的频率覆盖范围和相位稳定性,推动光纤双梳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实际应用。
该成果由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徐飞教授团队完成,主要成员包括汪国瑞、丁梓轩等。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
从“表面标记”到“微米级加工”:激光技术驱动超薄玻璃加工产业革新
在消费电子、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手机显示屏、车载中控屏、半导体晶圆玻璃等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产品性能。其中,玻璃边缘加工曾长期是行业核心技术瓶颈:传统机械切割如同切割脆性硬糖,加工超薄玻璃(如厚度0.1mm的折叠屏UTG玻璃)时易产生碎裂,加工异形玻璃(如车载HUD曲面玻璃)时精度偏差超0.1mm即导致报废,良率难以突破80%。在此背景下,激光技术逐步从玻璃表面“标记刻字”的单一功能,升级为具备“微米级内部精密切割”能力的核心工具,彻底重塑超薄玻璃加工产业格局,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10-17
-
氟化钙镜片精准检测技术规范:基于材料特性的非接触式检测体系构建
在高端光学工程领域,氟化钙(CaF₂)镜片凭借优异的透光性能与宽波段适配能力,成为激光技术、天文观测等精密光学系统的核心组件。然而,该材料兼具低硬度(莫氏硬度仅4)、高脆性及高价值特性,传统光学镜片检测方法易引发表面划伤、崩边或应力残留等二次损伤。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其材料特性的专属检测体系,是保障氟化钙镜片性能与使用寿命的关键前提。
2025-10-17
-
M350抛光系统行业定制应用方案(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
本方案针对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两大行业的核心加工痛点,结合M350抛光系统的技术优势,提供“痛点方案落地”的全流程适配方案,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5-10-17
-
突破精密加工边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赋能高端元件制造
在光学、半导体、红外传感等高端制造领域,“高精度”“多场景”“高稳定”始终是元件加工的核心诉求。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正是为解决行业精密加工痛点而生,以全方位的性能优势,成为高端元件制造企业的理想选择。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