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PsiQuantum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PsiQuantum正在量子计算领域掀起一场革命。这家初创公司致力于打造百万量子比特的光量子计算机,其在2025年2月27日于《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向世界展示了其在量子光子芯片组开发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一、Omega芯片组:公用事业级量子计算的关键
PsiQuantum开发的Omega芯片组是专为公用事业级量子计算而设计的。该芯片组在GlobalFoundries位于纽约的硅光子工厂的全尺寸晶圆上设计和制造,采用格芯公司的45nm工艺,实现了与标准半导体相匹配的制造良率,这在量子计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Omega芯片组包含构建百万量子比特级量子计算机所需的所有先进组件,其高性能和可大规模制造的特点,为量子计算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然》杂志的论文详细描述了Omega芯片组的性能。该芯片组展示了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操作,以及简单的长距离芯片间量子比特互连,这是实现量子计算规模化的关键推动因素,而其他技术在这方面仍面临挑战。具体性能指标令人瞩目:99.98%的单量子比特状态准备和测量保真度、99.5%的双光子量子干涉可见度以及99.72%的芯片间量子互连保真度。这些数据表明,PsiQuantum在量子比特操作和互连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二、创新的量子计算机冷却解决方案
PsiQuantum还推出了一种新近验证的量子计算机冷却解决方案。传统的“枝形吊灯”稀释制冷机在量子计算机冷却中占据重要地位,但PsiQuantum摒弃了这种标志性设计,转而采用更简单、更强大、更易于制造的长方体设计。这种新冷却方法更接近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自然》杂志的论文分享了这种新冷却方法的一些细节,PsiQuantum表示,这种方法目前已部署在英国工厂,并用于实现所描述的许多性能结果。这一创新冷却解决方案的推出,为量子计算机的冷却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途径,有助于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三、多芯片系统的构建与合作
PsiQuantum目前的重点是将Omega芯片跨机架连接在一起,形成越来越大规模的多芯片系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PsiQuantum正通过与加州帕洛阿尔托斯坦福线性加速器能源部合作以及在硅谷建立新的制造和测试设施来扩大这项工作。与斯坦福线性加速器能源部的合作将为PsiQuantum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而新的制造和测试设施将有助于加快芯片组的生产和测试进程,确保多芯片系统的高效构建。通过这些合作与设施建设,PsiQuantum正朝着构建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的目标迈进。
四、量子计算中心的建设
PsiQuantum计划在2025年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和美国芝加哥分别破土动工两个数据中心规模的量子计算中心。这两个量子计算中心的建设标志着PsiQuantum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深化。通过这两个量子计算中心,PsiQuantum计划部署第一个实用规模的百万量子比特系统,并建造该公司第一台公用事业规模的量子计算机。这将为量子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强大的平台,推动量子计算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
-
干涉测量术的原理、应用及技术演进研究
从宇宙天体的精细化观测到纳米级工业制造的质量管控,干涉测量术基于波的干涉效应,已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精准测量技术支撑。该技术以激光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解析波的干涉规律,在跨学科领域实现了测量精度与应用范围的双重突破,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基础性工具。
2025-11-17
-
什么是柱镜光栅?微米级光学技术引领视觉领域革新
当裸眼3D影像突破平面束缚,当立体成像技术赋能产品包装升级,当光学隐身从科幻概念走向技术实践,柱镜光栅这一核心光学材料正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在多个领域推动视觉体验与应用场景的深度变革。作为由微米级圆柱状凸透镜阵列构成的功能性光学材料,柱镜光栅以精准调控光线传播路径的核心能力,成为连接微观结构与宏观视觉应用的关键桥梁。
2025-11-17
-
突破性进展:阿秒涡旋脉冲串成功实现,拓展超快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维度
在超快光学领域,阿秒脉冲技术已成为观察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体系中超快电子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而轨道角动量这一关键自由度的引入,为该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近日,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AlbadelasHeras教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DavidSchmidt教授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Optica》(Vol.11,No.8)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阿秒涡旋脉冲串这一新型超快结构化光场。该成果通过创新性技术方案突破传统瓶颈,为化学、生物、凝聚态物理及磁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了具备高时间分辨率与多维调控能力的独特工具。
2025-11-17
-
清华大学提出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突破
在科研与医疗领域,显微镜的大视场观测与高分辨率成像需求长期存在相互制约的技术矛盾。当观测视场扩大时,边缘区域易出现图像失真、细节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分析与应用。清华大学曹良才课题组提出的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NePEFPM)新方法,成功破解这一技术瓶颈,为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ptica》。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