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广义涡旋光束能否精准操控微观粒子的光舞之旅?
在微观研究中,激光与微粒的相互作用展现出奇妙的景象。传统光学涡旋因其轨道角动量特性在微操控领域备受关注,但其光场尺寸受限于拓扑荷数,强度分布单一环形结构,限制了全息光镊领域的操控性能。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姚保利研究团队提出的广义完美光学涡旋(GPOV)突破了这些限制,通过光栅叠加算法实现拓扑荷数和光束形态的独立调控,为光场赋予了更强的灵活性与操控能力。
广义完美涡旋光束微操控研究理论模型
研究团队通过光栅叠加算法编码GPOV相位全息图,并基于电磁散射模型中的T矩阵方法,理论解析了紧聚焦涡旋光束作用于微粒的时间平均光学力。GPOV的计算全息图(CGH)的复振幅表示为:
通过对包围聚苯乙烯微粒表面的麦克斯韦应力张量积分,计算出粒子所受的时间平均光学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物镜数值孔径(NA)的增大,焦场尺寸减小,捕获刚度显著提升。例如,当NA从0.7增加到1.4时,捕获刚度依次为21.52、27.34、31.64、35.73、36.21、38.54、40.11和41.68pN/μm。此外,随着拓扑荷值(l)的增大,光场相位梯度力增强,驱动微粒沿轨道传输。
实验探究
为验证GPOV对荧光微粒的操控能力,研究团队搭建了荧光-全息光镊系统,产生了“梨形”和“花形”完美涡旋光阱,并开展了微操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粒子在“梨形”光场中顺时针非匀速旋转,这是由于光场强度在拐点位置处的不均匀性。而“花形”光场则展示了更均匀的操控效果。
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光学涡旋在微操控领域的应用边界,还为微尺度传输、智能光学器件和高效能量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研究团队计划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光场轨道动量流的均匀性,探索其在纳米粒子组装和生物传感中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技术将为光学微操控开启全新的篇章。
姚保利研究员团队长期专注于光场调控、超分辨成像、光学微操控技术等领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团队在《NatureCommunications》、《PNAS》、《PhysicalReviewLetter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30余项重大科研任务,曾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及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
-
低密度等离子体棱镜压缩器取得突破,突破传统光学限制,赋能超高功率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持续推动着人类对极端物理现象的探索,而拍瓦级及更高功率的激光装置,更是解开高能物理、相对论光学等领域奥秘的关键工具。然而,传统激光脉冲压缩技术长期受限于光学元件的损伤阈值,成为制约激光功率提升的核心瓶颈。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出基于低密度等离子体棱镜的新型脉冲压缩器,为突破这一限制带来革命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HighPower Laser Scienceand Engineering》。
2025-08-18
-
从光斑到清晰成像,光学系统如何突破"模糊"极限?
当我们透过镜头观察世界时,那些清晰的图像背后,藏着光的衍射与数学模型的复杂博弈。为何遥远的恒星在望远镜中会变成光斑?光学系统如何传递图像的细节?从艾里斑到调制传递函数,这些关键概念正是解开"模糊"谜题的钥匙。
2025-08-18
-
粉末增材制造技术在掺铒石英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研究
在光纤通信、激光加工及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高性能光纤激光器的需求持续攀升,而增益光纤作为其核心构成部件,其制造工艺直接决定器件的性能水平。传统制造方法虽能生产高质量增益光纤,但存在生产周期冗长、成本高昂及成分调控灵活性不足等显著局限。近期,PawelManiewski等人在《Optica》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粉末增材制造的新型制备方案,为高性能增益光纤的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
2025-08-18
-
偏心仪在透镜及镜片加工中的应用解析
偏心仪在透镜及镜片加工领域中应用广泛,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精密检测与校准,确保光学元件的几何中心与光轴保持高度一致性,进而保障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与性能稳定性。具体应用如下: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