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光无线通信取得新突破!能否照亮深海通信的未来?
在深邃的海洋中,通信技术一直是人类探索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关键。近年来,水下光无线通信技术以其高带宽、低延迟等优势,逐渐成为水下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水下光无线通信的最新进展,带您领略这一前沿技术的魅力。
一、海洋光学特性:通信的基础
水体的光学性质分为固有特性和表观特性。固有特性,如衰减系数(c),仅取决于介质的光学参数,用于描述光功率的损失,包括散射和吸收。表观特性则还取决于环境光源的构成,用于计算海洋表面附近通信系统的环境光照度。海水的衰减系数值在海洋中变化高达4个数量级,与波长有关,特定水体的成分可改变通信链路的理想传输波长。此外,海水的体折射率(n)也是关键因素,它是真空中的光速与特定介质中的光速之比,用于确定方向特性。海洋表面及以下存在折射率梯度,受压力、颗粒物浓度、海水湍流等因素影响。
二、光学重要成分:影响通信的关键因素
海水中含有的物质可分为溶解物质和颗粒物质,这些物质影响了特定水体的光学特性值,进而导致衰减系数在整个海洋中可以取很大范围的值。纯海水在大部分电磁波谱中的吸收系数很高,但在400-700nm的可见光区域存在低衰减窗口,允许有效通信。溶解的有机物质、颗粒有机物和无机颗粒等成分,都会对光的传播产生影响。例如,颗粒有机物中的叶绿素是影响光学特性的主要成分,其浓度的变化会改变理想的透射波长。
三、固有属性变化:通信环境的动态挑战
洋流运动、颗粒物浓度和环境光照状态的变化,使作为传输介质的海水的光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通常分为空间变化和时间变化,在局部和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例如,叶绿素浓度在赤道沿岸、海岸线和高纬度海洋较高,远海的典型叶绿素浓度在0.01-4.0mg/m3之间,而近岸水平可能高达60mg/m3。整个海洋的折射率也会因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折射率的极值分别为1.32913和1.36844。
四、链路配置:多样化的通信方案
为了适应不同的水下环境,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链路配置。视距系统使用窄光束发散发射机,是最简单的配置。在浑浊的沿海地区,非定向视距配置通过广角视野补偿增加的衰减,黄绿色LED最适合这种场景。反射链路适用于接收器功率太低而无法支持完整的收发时,通过改变返回信号的偏振来克服散射光与反射信号无法区分的问题。非视距连接则利用海面反射,假设发射机和接收机自对准,选择传输信号的角度,使其大于海洋界面处的临界角,以确保发生全内反射。
五、实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多年来,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实验,以将水下无线光通信概念落实为商业上可用的产品。信噪比(SNR)和最大比特率(BR)是衡量通信性能的关键指标。实验数据表明,激光二极管更有可能实现高数据速率。例如,Snow等人使用基于激光的系统在9m的链路长度上发送50Mbps的信号。Hanson和Radic在2m的测试槽中实现了1Gbps的传输速率。WoodsHole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100m处成功获得了10Mbps的传输速率。Pontbriand等人在200m长的清水中实现了5Mbps的传输速率,在浑浊的水中实现了1Mbps的传输速率。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并建造了名为AquaOptical的调制解调器,在清水中获得1.2Mbps的最大传输速率。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三个白色LED实现了7m链路长度的10Mbps的传输速率,或在误差校正下的5Mbps的传输速率。
六、未来展望
光无线通信技术在水下中短程链路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在深海中,海水中的颗粒物和溶解物质浓度最低,光的传播主要由纯水的吸收影响,其理想的透射波长约为430nm。在这些黑暗环境中的通信链路通常距离较长,并使用低视场激光发射器和相对较大的接收器。然而,在考虑深度相关的折射率梯度的情况下,持续追踪通信仍是一个挑战。在海洋表面和沿海水域,颗粒物的浓度增加,理想波长向光谱的黄绿色部分移动,其光衰减主要由散射决定,但也可被宽视场发射器利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水下光无线通信有望在海洋探索、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开启深海通信的新纪元。
水下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高效的水下通信手段,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海洋奥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
从缺陷机制到优化路径做GaN基半导体激光器的可靠性提升研究
在光电子器件领域,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凭借其在显示、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业界研究的核心议题。器件的长期稳定运行不仅与外延生长质量密切相关,芯片工艺的各个环节亦可能成为制约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其退化机制,对于提升器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5-07-09
-
暨南大学研发新型光纤传感器,实现高精度原位表面浊度监测
在水产养殖水质管控、环境污染物检测、电池老化评估及食品加工等领域,液体中悬浮固体颗粒的含量(即浊度)是反映流体质量与过程控制的关键指标。传统浊度检测技术如声学法、光学遥感法、荧光法等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但受限于检测环境,难以在偏远区域或复杂场景中稳定运行,且易受温度、气压等外界因素干扰。近日,暨南大学郭团教授团队提出的基于倾斜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的原位表面浊度传感器,为解决该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方案,相关成果发表于《OpticsLetters》期刊。
2025-07-09
-
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材料的散热难题突破与技术进展
在半导体激光器的性能体系中,散热能力作为核心支撑要素,直接决定器件的使用寿命与运行效能。相关数据表明,电子器件工作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其使用寿命将下降50%。这一规律凸显了热沉材料在支撑半导体激光器向高功率、高集成度方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2025-07-09
-
全息术如何推动定量相位成像七十五年的演进与突破?
1948年,DennisGabor提出全息术概念,为光波前的定量描述提供了开创性解决方案。历经七十五年发展,基于全息术的定量相位成像已成为光学波前测量领域的核心工具,深刻影响着物理学、生物学与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从理论构想到实验应用,从光学干涉到数字重构,这一技术的演进脉络既体现了基础科学的突破逻辑,也彰显了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力量。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