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高功率单晶光纤激光器中高纯标量轨道角动量态的可控产生
在现代光学研究中,光的轨道角动量(OAM)作为一种重要的光场特性,正在不断推动光学技术的发展。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因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在高功率条件下实现高纯度的轨道角动量态,一直是困扰研究人员的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单晶光纤激光器和螺旋面输出耦合器的结合,实现了高功率、高纯度的标量轨道角动量态的可控产生。
一、轨道角动量激光器的挑战
模式简并与手性选择:在传统的轨道角动量激光器中,由于模式简并和手性选择的限制,很难实现高纯度的轨道角动量态.
非线性热效应:高功率运行时,非线性热效应会导致激光器性能下降,影响轨道角动量态的稳定性和纯度.
二、轨道角动量激光器的机遇
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领域:高纯度的轨道角动量激光器能够在光学操纵、光通信和量子光学等领域开辟新的应用前景.
提升光的传输能力:通过增加光的轨道角动量,可以显著提高光的传输能力,为高维量子光学和自由空间光通信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三、单晶光纤激光器的优势
1.高增益特性:单晶光纤具有高增益特性,能够在高功率条件下提供稳定的激光输出.
2.良好的热管理:单晶光纤的高表面积与体积比,使其在高功率运行时具有良好的热管理能力,有效减少热效应的影响.
三、螺旋面输出耦合器的设计
精确控制轨道角动量态:通过设计具有特定相位结构的螺旋面输出耦合器,可以精确控制输出激光的轨道角动量态,实现高纯度的标量轨道角动量态.
灵活的拓扑荷选择:螺旋面输出耦合器的相位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理论上可以产生任意拓扑荷的轨道角动量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创纪录的功率水平:实验中使用L=1的螺旋面输出耦合器,实现了63.3W的最大功率输出,斜率效率达到67%,这是迄今为止标量轨道角动量激光源的最高功率水平.
高阶态的实现:通过更换L=8的螺旋面输出耦合器,成功实现了轨道角动量=8ћ的涡旋激光器,最大功率超过44W.
高纯度的轨道角动量态:通过模态分解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生成的轨道角动量光束具有高纯度,l=1和l=8模式的模态加权分别约为93%和92%.
稳定的运行状态:在整个功率范围内,涡旋激光运行稳定,远场和近场中清晰的环形强度分布表明了其高纯度和稳定性.
五、应用前景
光学操纵:高纯度的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可以在光学操纵中施加更大的扭矩,捕获和操控微粒,推动光学微纳操控技术的发展.
光通信:在自由空间光通信中,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可以显著提高光的传输容量,为高带宽通信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量子光学:在量子光学领域,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可以用于实现高维量子态的制备和传输,推动量子信息科学的进步.
进一步提升功率:通过优化激光器结构和材料,进一步提升轨道角动量激光器的功率水平,满足更高功率应用的需求.
拓展应用领域:探索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光学成像、光学传感等,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单晶光纤激光器和螺旋面输出耦合器的结合,实现了高功率、高纯度的标量轨道角动量态的可控产生,为光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轨道角动量激光器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光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