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在微型LED技术领域取得进展,助力未来人工智能发展
在人工智能领域,能源效率和计算能力的提升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TUBraunschweig)的氮化物技术中心(NTC)在此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利用微型LED技术构建了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神经形态计算机,旨在打造更节能、更强大的AI硬件。

    微型LED技术:小型化与能源效率的结合
    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与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学大学和amsOSRAM的合作者一起,采用微型LED技术,探索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构建方法。这种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小型化、可扩展性和能源效率,这对于开发下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硬件至关重要。
    光学神经形态计算的创新
    AndreasWaag教授,来自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半导体技术研究所,解释说:“我们的光学神经形态计算通过使用电子电路或光子元件模拟了生物神经网络的功能。”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模拟人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还能避免传统数字计算机技术在大规模并行信息处理中的高能耗弱点。
    氮化镓(GaN):microLED技术的首选半导体
    氮化镓(GaN)是microLED技术的首选半导体材料,因其高功率密度和效率而在电力电子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GaN不仅具有比传统硅半导体更高的功率密度和效率,还具有光学活性,是蓝色LED的基本构造块。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的NTC正在推动氮化物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将其作为微电子的第二大支柱。
    神经形态计算机的潜力与应用
    通过将GaN组件与传统硅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研究人员开辟了全新的应用领域,例如具有数十万个microLED的高度集成阵列。这些阵列不仅在QuantumFrontiers卓越集群和下萨克森州量子谷中得到应用,还展示了基于GaN的microLED技术在降低AI系统功耗方面的潜力,有望将功耗降低10,000倍。
    研究进展与成果
    NTC研究小组已经开发出一种具有1000个神经元的宏观光学微型LED演示器,该演示器已经通过了标准的AI模式识别测试,能够识别以混乱方式书写的从0到9的数字,其中一些数字甚至连人类都难以辨认。这一成果不仅展示了基于该技术的“人工大脑”的潜力,还预示着未来计算机技术的新方向。
    这项研究发表在《物理光子学杂志》上,标志着光学神经形态计算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这项研究,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展示了微型LED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为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实现更节能、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了可能。
- 
                    
                          Nature研究突破:WO3基可调彩色电子纸攻克显示技术瓶颈,像素密度超iPhone15五十倍 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沉浸式技术的快速发展,显示器件对分辨率的需求急剧提升,需逐步趋近人眼视网膜解析极限;同时,动态显示场景对刷新率的要求及传统显示技术的物理局限,共同构成当前显示领域的核心挑战。2025年10月22日,瑞典乌普萨拉大学KunliXiong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题为“Videoratetunablecolourelectronicpaperwithhumanresolution”(具有人眼分辨率的视频帧率可调彩色电子纸)的研究成果,以三氧化钨(WO3)纳米盘为核心构建新型反射式彩色电子纸,首次同时实现视频级刷新率、人眼级分辨率及全彩显示,为解决传统显示技术困境提供创新方案。 2025-10-31 
- 
                    
                          激光波长的决定机制与应用特性解析 在现代科技领域,激光的应用已渗透至商业扫描、演艺工程、工业加工、医疗诊疗等多个场景——超市收银台的红色扫描光束、舞台表演的绿色激光特效、工业车间的红外切割射线,虽同属激光范畴,却在颜色、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的核心根源,在于“激光波长”的不同。本文将系统解析激光波长的本质、决定因素及应用场景,揭示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2025-10-31 
- 
                    
                          三维孤子表征难题获突破:时空色散傅里叶变换技术为锁模激光器研究开辟新路径 在激光技术领域,高功率、高稳定性超快光源的研发始终是科研与工业应用的核心目标。时空锁模光纤激光器因在提升脉冲能量、探索多维非线性动力学方面具备独特潜力,已成为近年来激光物理与光学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其中由横模与纵模同时锁定形成的“三维孤子”,更被视为突破传统单模激光器性能瓶颈的核心研究对象。然而,长期以来,科研界始终面临一项关键难题——如何实现对三维孤子内部单个模式光谱特性的精准、实时表征。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与暨南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时空色散傅里叶变换技术”,成功解决这一难题,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Laser&PhotonicsReviews》,为时空锁模光纤激光器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提供了全新技术支撑。 2025-10-31 
- 
                    
                          光学显微镜的“原子困境”终被打破 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尺寸鸿沟”:若将原子比作一粒沙子,光波则如同海洋波浪——由于二者尺寸差异悬殊,光波在传播时往往会“错过”原子,导致科学家无法通过传统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解析单个原子。尽管超分辨率技术已突破衍射极限,能呈现分子尺度的特征,但对原子级别的观测仍束手无策,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团队的新成果打破。 2025-1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