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研发新型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实现远程实时温度监测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基础设施监测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张明江教授课题组在《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远程温度监测系统,为城市管道、输电线路、桥梁和水坝等基础设施的温度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创新:4G无线传输模块集成
该系统的核心在于集成了双向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特别是4GDTU(数据传输单元)模块的应用,使得大规模分布式传感数据能够无线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降低了工程应用中实时监测的成本,提升了监测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二、系统特点:实时监测与双向控制
新型系统能够实现大规模、实时的温度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光时域反射原理和拉曼散射效应,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温度,并通过4GDTU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至远程监测端。远程控制中心可以稳定实时显示现场监测结果,并进行指令双向遥控和监测结果分析。
三、实验验证:高准确性与低丢包率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温度监测中的误差范围为±1.0℃,符合拉曼分布式光纤系统的测温精度标准。同时,系统数据平均丢包率仅为0.38%,远低于5%的标准要求,证明了系统在无线远程监测中的数据可靠性,能够满足大量数据传输情况下的远程监测需求。
四、未来展望:5G技术的应用
随着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系统将有望通过更高速率的无线网络传输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网络容量,实现更长距离的温度监测和更高精度的实时控制。这将为工业安全领域大型光纤监测项目提供更加实时和实用的监测解决方案。
五、研究团队简介
该研究由太原理工大学张明江教授课题组完成,团队成员包括秦磊、李健和张明江等。他们不仅在学术界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原理工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也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新型系统将在未来的工业安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散射矩阵层析成像技术:突破复杂介质限制的深层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新范式
近日,美国南加州大学ChiaWei(Wade)Hsu教授团队联合浙江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名为“散射矩阵层析成像(ScatteringMatrixTomography,SMT)”的创新光学成像技术,成功破解了复杂散射介质下深层成像的难题。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光学期刊《AdvancedPhotonics》。
2025-09-18
-
运送一台EUV光刻机,比送宇航员上太空还难?背后藏着纳米光学的“生死考验”
在芯片产业的版图里,EUV光刻机是当之无愧的“皇冠明珠”——一台售价超1.5亿美元,全球每年仅能产出数十台,却支撑着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芯片的生产。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台“精密神器”从荷兰ASML工厂出发,到抵达全球各地芯片厂的这段旅程,比护送宇航员进入太空还要严苛。毕竟,宇航员能在太空中适应微小重力波动,而EUV光刻机却连0.001G的震动都“承受不起”,根源就藏在那些中频误差<0.3nm的光学镜片里。
2025-09-18
-
3D打印技术如何驱动功能性光学器件制造革新及应用拓展
传统制造工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瓶颈——先进光学器件对三维结构复杂性与多材料精准分布的需求,已超出切削、注塑等传统制造手段的加工范畴,成为制约光学技术在成像、传感、显示等领域突破的核心障碍。增材制造(又称3D打印)技术凭借“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核心原理,为功能性光学器件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从纳米级微透镜到宏观光学系统,从单一材料结构到多材料复合器件,3D打印技术正逐步打破传统光学制造的边界,推动光学器件产业进入“设计驱动制造”的全新发展阶段。
2025-09-18
-
警惕“100倍变焦”宣传陷阱,光学与数字变焦的技术解析及选购指南
在选购相机、智能手机或摄像机等影像设备时,厂商所宣传的“50倍超级变焦”“100倍高清变焦”常成为核心卖点,易让消费者产生“高倍变焦即优质成像”的认知。然而实际使用中,部分高倍变焦功能的成像效果与预期存在显著差距,其根源在于“光学变焦”与“数字变焦”的本质差异被混淆。本文将从技术原理、核心区别、选购策略及实用技巧四方面,系统解析两种变焦技术,助力消费者避开选购陷阱,提升影像创作质量。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