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研发新型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实现远程实时温度监测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基础设施监测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张明江教授课题组在《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远程温度监测系统,为城市管道、输电线路、桥梁和水坝等基础设施的温度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一、技术创新:4G无线传输模块集成
该系统的核心在于集成了双向无线数据传输技术,特别是4GDTU(数据传输单元)模块的应用,使得大规模分布式传感数据能够无线传输至远程控制中心。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降低了工程应用中实时监测的成本,提升了监测控制的智能化水平。
二、系统特点:实时监测与双向控制
新型系统能够实现大规模、实时的温度监测和远程控制。通过光时域反射原理和拉曼散射效应,系统能够精确测量温度,并通过4GDTU模块将数据实时传输至远程监测端。远程控制中心可以稳定实时显示现场监测结果,并进行指令双向遥控和监测结果分析。
三、实验验证:高准确性与低丢包率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温度监测中的误差范围为±1.0℃,符合拉曼分布式光纤系统的测温精度标准。同时,系统数据平均丢包率仅为0.38%,远低于5%的标准要求,证明了系统在无线远程监测中的数据可靠性,能够满足大量数据传输情况下的远程监测需求。
四、未来展望:5G技术的应用
随着5G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该系统将有望通过更高速率的无线网络传输提升数据传输效率和网络容量,实现更长距离的温度监测和更高精度的实时控制。这将为工业安全领域大型光纤监测项目提供更加实时和实用的监测解决方案。
五、研究团队简介
该研究由太原理工大学张明江教授课题组完成,团队成员包括秦磊、李健和张明江等。他们不仅在学术界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还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太原理工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推动了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也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新型系统将在未来的工业安全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突破拉曼光谱荧光干扰困局,405nm激光的关键突破与应用前景
拉曼光谱技术凭借非破坏性检测、高化学特异性、无需样品预处理等核心优势,已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工业质量控制及现场即时分析(Point-of-CareTesting,PoCT)等领域的核心分析技术。近年来,随着紧凑型激光光源、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及超轻量光谱仪的技术迭代,拉曼分析系统逐步向“小型化、高灵敏度、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其应用边界。然而,荧光干扰作为拉曼光谱技术长期面临的核心制约因素,始终影响着检测精度与信号解析能力,成为制约其在高荧光背景样品分析中应用的关键瓶颈。
2025-11-05
-
突破黑夜视野局限!东南大学紧凑型超构相机:120°超广角+智能算法,让暗区细节“显形”
深夜的城市道路上,自动驾驶汽车的摄像头正面临两难:车灯强光让近处画面惨白过曝,人行道阴影里却连行人轮廓都模糊不清;高空的微型侦察无人机想覆盖更广区域,传统广角镜头的bulky体积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这两个场景指向同一个技术痛点——如何在紧凑设备中,同时实现广角视野与低光清晰成像?如今,东南大学与紫金山实验室的陈绩教授、张在琛研究团队,用一款“软硬件协同”的紧凑型超构相机,给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
2025-11-05
-
【光学材料】晶体生长科普:简单看懂怎么“种”出好晶体
手机芯片里的单晶硅、吃药时的药物颗粒,其实都是“晶体”。晶体的质量(比如纯不纯、长得好不好看、大小均不均匀),直接决定了芯片够不够精准、药好不好吸收。而“晶体生长”,就是让晶体从混乱的原料里,慢慢长成规则形态的过程。想得到好用的晶体,关键就在怎么调控这个生长过程。
2025-11-05
-
反射式光谱仪的两种核心光学架构:重叠式与分离式设计解析
在现代检测技术领域,反射式光谱仪凭借其对物质成分、结构的精准分析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材料科学及生物医疗等场景。而光学架构作为光谱仪的“核心骨架”,直接决定了其体积、分辨率、抗干扰性及适用场景。本文将聚焦反射式光谱仪的两种主流光学架构——重叠式与分离式,从设计原理、性能特点、参数配置到实际应用,展开全面解析,为相关设计与选型提供参考。
2025-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