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卡发出胆甾型液晶镜片,为光敏性癫痫患者带来希望
在对抗光敏性癫痫的斗争中,一项跨学科的创新成果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格拉斯哥大学和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胆甾型液晶(CLC)镜片,这种镜片能够动态调整以阻挡可能引发癫痫发作的特定波长的光线。
光敏性癫痫是一种由特定视觉刺激引发的癫痫类型,这些刺激通常以特定波长显示。对于患者来说,视频游戏等视觉刺激可能成为触发因素。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佩戴固定光学特性的有色眼镜,但这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方便,因为他们只在少数情况下需要防护。
CLC镜片的突破在于其高度可调性。这种镜片可以根据温度的微小变化动态改变其阻带,从而阻挡已知可引起光敏性癫痫的波长范围内的光线。在室温下,CLC镜片的阻带位于可见光谱之外,功能与传统玻璃相同。然而,当温度升至36.5摄氏度时,镜片能够阻挡660至720纳米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这正是大多数光敏性癫痫患者受影响的波长范围。
这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工程、神经科学和数学等不同学科的紧密合作。格拉斯哥大学的RamiGhannam教授强调:“该项目展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如何带来可能改变患者生活的潜在发现。”
研究人员采用了具有相反手性的CLC材料,在阻带处实现目标波长的最大截止。他们开发的双层CLC透镜配置能够阻挡98%以上的光线,显示出卓越的性能。这种镜片的可调性不仅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还为不同环境提供了适应性。
伯明翰大学的ZubairAhmed教授提到,他们开发的原型展示了如何通过安装在眼镜框中的分立电路为镜片供电。这种设计允许镜片在佩戴者舒适的温度下工作,同时阻挡可能导致癫痫发作的光线。
尽管原型在高达26摄氏度的室温下仍能正常工作,但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优化,以缩短加热和冷却时间,并提高镜片的性能。他们正在探索改进镜片结构或加入具有增强热导率的先进电极的可能性,以及寻找具有更高温度的CLC材料。
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细胞报告物理科学》期刊上,标志着在光敏性癫痫治疗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CLC镜片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而且展示了科技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这种革命性的镜片有望为光敏性癫痫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
突破催化依赖!中山大学团队PNAS新成果:激光常温常压下实现全水分解,同步制备氢气与过氧化氢
在全球“双碳”目标推进及绿色生产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清洁氢能开发与过氧化氢环保制备已成为能源化工领域的核心议题。传统制备技术普遍面临催化剂依赖、高能耗及污染排放等瓶颈,严重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近日,中山大学闫波教授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的研究成果,为破解这一困局提供了革命性方案:无需任何催化剂,仅通过脉冲激光即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直接实现全水分解,同步生成氢气与过氧化氢,且光氢能量转换效率达2.1%,为绿色能源与化工产业开辟了全新技术路径。
2025-10-13
-
哥伦比亚大学研发芯片级高功率频率梳,助力数据中心光源升级
纽约,2025年10月8日—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技术,无需依赖体积庞大且成本高昂的激光器与放大器,即可构建高功率频率梳。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频率梳功率向芯片的集成,进而为紧凑式、高功率、多波长光源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研究人员认为,所研发的技术方法与系统可应用于先进数据中心——此类数据中心虽已采用光纤链路传输数据,但当前仍普遍依赖单波长激光器。
2025-10-11
-
飞秒光脉冲的3D可视化:用代码“看见”看不见的光
飞秒光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激光信号,它的体积极小(仅几微米×几微米×几十微米),却蕴含万亿瓦量级的峰值功率——由于尺度远超出肉眼可见范围,我们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它。但借助不到100行的MATLAB代码,就能将这种抽象的电磁波转化为可旋转、可“飞行”的3D“光子云”(俗称“光蒲公英”)。更重要的是,这一可视化结果严格遵循麦克斯韦方程,兼具科学性与直观性。
2025-10-11
-
光模块产业“卡脖子”问题剖析,从核心芯片到全产业链的突围路径
AI集群的数据流转需求突破每秒TB级,全球数据中心带宽需求呈现每两年翻倍的增长态势,光模块作为承载光信号传输的核心器件,已成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据行业统计数据,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模块市场的份额已超过60%,在下游封装与系统集成领域形成显著竞争优势。然而,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可见,我国光模块产业呈现“倒金字塔”式发展格局——真正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卡脖子”风险的环节,并非下游组装领域,而是光模块的核心组件“激光器芯片”,以及支撑芯片制造的上游材料与设备体系。
202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