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在硅上集成激光器:imec的四种先进方法
在现代光子学领域,硅光子集成电路(PICs)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它们被用于高速光收发器、激光雷达、光谱仪等众多应用中。尽管硅光子学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集成光发射功能方面一直存在挑战,因为硅本身不是有效的发光材料。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将激光器与硅光子学集成的方法。在比利时的纳米电子研发中心imec,研究人员正在追求四种基本策略来实现这种集成:倒装芯片加工、微转移印刷、晶圆键合和单片集成。
倒装芯片加工:精准对准的挑战
倒装芯片加工是一种芯片封装技术,它允许将激光器直接集成到硅晶片上。在这一过程中,边缘发射激光器在晶圆上完全加工并切割成单独的芯片。然后,使用高精度的倒装芯片工艺,单个激光芯片被键合到目标硅光子晶圆上。这一方法需要亚微米级的对准精度,以确保激光器的输出与硅光子芯片的输入对齐。通过使用先进的拾取和放置工具以及机器视觉技术,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在300毫米硅光子学晶圆上组装激光器件,并实现了高达80%的耦合效率。
微转移印刷:提高制造吞吐量
微转移印刷是一种能够消除对接耦合对准困难并加快装配过程的技术。在这种方法中,III-V族半导体晶圆上的激光器不是被切割成单独的芯片,而是被底切,仅通过小系绳连接到源晶圆上。然后,使用一个类似墨水印章的工具,将激光器与硅光子学晶片上的波导结构对齐并粘合。这种方法使用粘合剂或分子键,依靠范德华力将激光器固定到位。由于具有更大的对齐容差,该技术能够一次传输数千个设备,从而有望实现比倒装芯片处理更高的吞吐量。
晶圆键合:精确对齐的解决方案
晶圆键合技术通过将III-V族半导体的空白晶片粘合到加工过的硅晶片上,解决了精确对齐的问题。然后,在与硅波导对齐的位置上构建所需的激光器件。这种方法支持高吞吐量集成,因为它允许同时并行处理多个设备。晶圆键合使用倏逝耦合,从而产生高效的光学接口。尽管这种方法需要大量投资来建立生产线,但它已经在商业产品中得到应用。
单片集成:直接在硅上生长III-V族半导体
单片集成是将III-V族半导体直接在硅上生长的理想方法,它消除了粘合或对准的需要。然而,这种方法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障碍,尤其是晶格失配导致的晶体缺陷。为了限制这些缺陷,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称为nanoridge工程(NRE)的技术,它通过在硅中特殊形状的沟槽中生长适合激光的半导体,将缺陷捕获在远离激光构建区域的位置。NRE技术仍在实验室中开发,但如果成功,将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这四种方法的进一步发展,预计它们将共存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倒装芯片加工适合需要少量激光器的应用,而微转移印刷和晶圆键合适合需要大量激光器的批量应用。单片集成代表了激光加工集成的终极水平,但需要在材料质量和晶圆级集成方面取得进一步进展。这些技术的成熟将为硅基激光器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推动光子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
低密度等离子体棱镜压缩器取得突破,突破传统光学限制,赋能超高功率激光技术
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持续推动着人类对极端物理现象的探索,而拍瓦级及更高功率的激光装置,更是解开高能物理、相对论光学等领域奥秘的关键工具。然而,传统激光脉冲压缩技术长期受限于光学元件的损伤阈值,成为制约激光功率提升的核心瓶颈。近日,美国密歇根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出基于低密度等离子体棱镜的新型脉冲压缩器,为突破这一限制带来革命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HighPower Laser Scienceand Engineering》。
2025-08-18
-
从光斑到清晰成像,光学系统如何突破"模糊"极限?
当我们透过镜头观察世界时,那些清晰的图像背后,藏着光的衍射与数学模型的复杂博弈。为何遥远的恒星在望远镜中会变成光斑?光学系统如何传递图像的细节?从艾里斑到调制传递函数,这些关键概念正是解开"模糊"谜题的钥匙。
2025-08-18
-
粉末增材制造技术在掺铒石英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研究
在光纤通信、激光加工及生物医疗等关键领域,高性能光纤激光器的需求持续攀升,而增益光纤作为其核心构成部件,其制造工艺直接决定器件的性能水平。传统制造方法虽能生产高质量增益光纤,但存在生产周期冗长、成本高昂及成分调控灵活性不足等显著局限。近期,PawelManiewski等人在《Optica》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粉末增材制造的新型制备方案,为高性能增益光纤的研发开辟了全新路径。
2025-08-18
-
偏心仪在透镜及镜片加工中的应用解析
偏心仪在透镜及镜片加工领域中应用广泛,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精密检测与校准,确保光学元件的几何中心与光轴保持高度一致性,进而保障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与性能稳定性。具体应用如下: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