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开启高维光子学新篇章:按需轨道角动量梳状数字激光器
在光子学领域,光的轨道角动量(OAM)因其独特的属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近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光学前沿评论》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介绍了一种能够按需生成轨道角动量梳状激光的数字激光器。这项技术不仅展示了对光子轨道角动量的精确控制,还为高维光子学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一、轨道角动量:光子学的无限维度资源
光子的轨道角动量,由其螺旋相位结构携带,为光子提供了无限维度的自由度。这种无限维度的特性,使得轨道角动量成为高容量数据传输和高维量子信息处理的理想资源。然而,按需生成具有特定轨道角动量谱的激光一直是一个技术挑战。
二、创新的数字激光器设计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汪喜林教授和王慧田教授领导的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激光器设计。这种设计利用了嵌套环腔配置,通过控制相位自由度本身,而不是任何代理,实现了灵活、动态可切换的按需数字轨道角动量梳激光器。这一策略的关键是在嵌套环腔中使用一对共轭双对称多螺旋相位数字全息镜,这些全息镜加载到仅反射相位的空间光调制器上。
三、实验验证与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验证了这种设计的有效性,展示了能够按需生成具有任意轨道角动量谱的激光。这种能力为高维纠缠和通信等新兴高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解决方案。此外,这种策略还展示了在非线性光学中的应用潜力,例如通过腔内增强二次谐波产生来实现多种轨道角动量模式的非线性产生。
这项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展示了对光子轨道角动量的精确控制,而且在实验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按需轨道角动量梳状数字激光器的实现,标志着我们在主动控制大容量轨道角动量资源及其复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这种技术有望在光通信、量子信息处理以及光学成像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光子学的未来带来无限可能。
-
从“表面标记”到“微米级加工”:激光技术驱动超薄玻璃加工产业革新
在消费电子、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手机显示屏、车载中控屏、半导体晶圆玻璃等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产品性能。其中,玻璃边缘加工曾长期是行业核心技术瓶颈:传统机械切割如同切割脆性硬糖,加工超薄玻璃(如厚度0.1mm的折叠屏UTG玻璃)时易产生碎裂,加工异形玻璃(如车载HUD曲面玻璃)时精度偏差超0.1mm即导致报废,良率难以突破80%。在此背景下,激光技术逐步从玻璃表面“标记刻字”的单一功能,升级为具备“微米级内部精密切割”能力的核心工具,彻底重塑超薄玻璃加工产业格局,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10-17
-
氟化钙镜片精准检测技术规范:基于材料特性的非接触式检测体系构建
在高端光学工程领域,氟化钙(CaF₂)镜片凭借优异的透光性能与宽波段适配能力,成为激光技术、天文观测等精密光学系统的核心组件。然而,该材料兼具低硬度(莫氏硬度仅4)、高脆性及高价值特性,传统光学镜片检测方法易引发表面划伤、崩边或应力残留等二次损伤。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其材料特性的专属检测体系,是保障氟化钙镜片性能与使用寿命的关键前提。
2025-10-17
-
M350抛光系统行业定制应用方案(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
本方案针对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两大行业的核心加工痛点,结合M350抛光系统的技术优势,提供“痛点方案落地”的全流程适配方案,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5-10-17
-
突破精密加工边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赋能高端元件制造
在光学、半导体、红外传感等高端制造领域,“高精度”“多场景”“高稳定”始终是元件加工的核心诉求。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正是为解决行业精密加工痛点而生,以全方位的性能优势,成为高端元件制造企业的理想选择。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