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超分辨显微:深度学习驱动的生物医学成像突破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对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深入探究需求日益增长,传统光学显微镜受限于光学衍射极限,难以满足纳米尺度下的观测需求,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应运而生,成为推动生物学研究的关键工具。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智能计算成像实验(SCILab)左超教授课题组在《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24年第16期“光场智能成像”特色专题中的封面文章“深度学习在超分辨显微成像中的研究进展”,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这一前沿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一、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背景
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快速进步促使对细胞和分子层面的观测需求不断攀升。传统超分辨成像技术如受激发射损耗荧光显微术(STED)、随机光学重构显微(STORM)、光活化定位显微(PALM)、结构光照明显微(SIM)、多光子非线性超分辨率成像(MPUM)等,各自利用不同手段突破了衍射极限,但也存在着先天优势与固有缺陷。例如,STED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实时成像优点,但强耗损光会导致光漂白、光毒性、光损伤等问题;SMLM空间分辨率极高且能实现多色成像,然而其图像重建过程需大量图像采集,时间分辨率低,无法实现活体动态成像;SIM具有高光子利用效率和成像速度快的优势,适用于活细胞成像,但图像重建算法对计算资源要求高且对噪声敏感,易产生伪影。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作为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凭借多层人工神经网络对数据的强大计算处理能力迅速发展。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性,可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优化自身以实现更好的数据拟合,还具备端到端的学习能力,能实现输入端到输出端的直接映射。基于这些优秀特性,将深度学习与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相结合,为克服传统技术缺陷、进一步提升成像分辨率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深度学习在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中的应用
(一)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原理
1.STED:使用高斯激发光照射样品,同时引入环形光束淬灭外围区域荧光分子,两束激光精准对齐产生未淬灭的发射轮廓,实现超分辨成像。其优点是空间分辨率高、可实时成像,但存在光漂白等问题。
2.SMLM:通过多次循环随机激发稀疏分布的荧光分子并结合定位算法,对不重叠荧光分子定位后整合重建超分辨图像。该技术空间分辨率高、可多色成像,但图像重建时间长,不适用于活体动态成像。
3.SIM:利用图案照明激发荧光,经横向相移和旋转获取原始图像,再通过图像重建算法生成超分辨图像。其光子利用效率高、成像速度快,适合活细胞成像,但对计算资源要求高且对噪声敏感,易产生伪影。
(二)深度学习在不同技术中的应用实例
1.在STED中的应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Ebrahimi等人利用多阶段渐进图像恢复网络MPRNet,将STED的像素停留时间减少1到2个数量级,减少了对样品的光漂白与光损伤。该方法能精准重建低曝光图像,在保证原有分辨率的前提下,使像素停留时间减少至原本的3.125%,极大提升了成像速度,获得高信噪比超分辨图像。
2.在SMLM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利用深度学习建立原始图像到重建图像的直接映射,如2018年Nehme提出的Deep-STORM利用CNN网络实现了更快更精准的图像重建。
基于pix2pix网络开发的ANNA-PALM,利用生物图像的结构冗余,从采样帧数不足的SMLM数据中重建高质量图像,减少了图像重建所需帧数,提升了图像采集效率。
3.在SIM中的应用
2020年Jin等人基于U-Net网络,使用堆叠U-Net将15张原始SIM图像作为输入,以传统SIM重建的超分辨图像为真值进行训练,得到U-Net-SIM15。使用该网络对陌生细胞结构成像可获得与传统SIM重建水平相当的结果。同时,通过skiplayer连接低曝光图像训练网络和U-Net-SIM15网络,所得的scU-Net-SIM减少了5倍原始图像使用量,光子数量降低了100倍,大幅简化了重建过程,减少了图像伪影并提升了重建速度。
4.跨模态超分辨成像
2018年Wang等人利用GAN网络实现了共聚焦图像与STED相匹配的分辨率,以及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TIRF)图像获得与基于TIRF的结构光照明显微镜相匹配的分辨率,降低了超分辨成像的门槛,使超分辨显微成像在更多系统上得以普及。
三、总结与展望
目前,深度学习技术在超分辨显微成像领域展现出强大潜力,尤其在提升图像重建质量和解决逆问题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其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对大量高分辨率图像数据的依赖、训练过程中的高计算成本以及模型可解释性不足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普及与应用。
尽管如此,随着高质量公共数据集的逐步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设计、无监督学习方法的深入研究以及迁移学习技术的应用,这些挑战有望得到有效克服。未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超分辨显微成像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它将不断成熟与突破,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其他相关领域带来更加创新和高效的成像解决方案,推动科学研究向更深层次迈进。
-
MIT突破光电芯片封装技术难题:引领下一代计算与通信产业变革
在全球数据流量呈指数级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光子芯片与电子芯片在单一封装内的高效集成,已成为制约下一代计算与通信技术规模化发展的核心议题。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ThomasLord讲席教授、微光子学中心主任LionelKimerling指出:“在单一封装内达成光子学与电子学的集成,其战略意义堪比21世纪的‘晶体管’技术。若无法攻克这一核心挑战,该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进程将无从推进。”为应对此挑战,MIT新组建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FUTUR-IC研究团队,项目负责人、MIT材料研究实验室首席研究科学家AnuAgarwal明确表示:“团队的核心目标是构建资源高效的微芯片产业价值链,为行业发展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2025-08-29
-
超精密光学镜片的关键制备环节:精密光学镀膜技术的核心价值与应用分析
在超精密光学镜片的全生命周期制造流程中,材料筛选构建基础性能、精密加工保障几何精度、专业测试验证产品质量,而光学镀膜作为最终工序,堪称实现镜片性能跃升的“关键一跃”。该工序并非简单的表面覆盖处理,而是通过在原子尺度上精准调控膜层厚度、材料组成及微观结构,使加工完成的基片满足最终光学系统对超高透射率、超高反射率、特定分光比及极端环境稳定性等核心指标的要求。当前,超精密光学镀膜技术已形成多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格局,各技术体系在性能、成本及应用场景上各具特色,共同支撑航空航天、量子科技、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
2025-08-29
-
什么是水复合激光加工技术?高端制造领域热损伤难题的创新解决方案
水复合激光加工技术以水为核心辅助介质,通过“冷却-冲刷-导光”的多机制协同作用,构建了三类差异化技术体系,为精密制造领域提供了覆盖“经济实用”至“高精度高效能”的全场景技术方案,对推动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08-29
-
水导激光加工碳化硅高深径比微孔的技术研究与工艺优化
碳化硅作为一种具备高硬度、高耐磨性及优异热学、电学性能的先进材料,在航空航天、半导体器件、新能源装备等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其硬脆特性使得高深径比微孔(深径比≥10:1)加工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加工工艺如机械钻孔、电火花加工、超声加工等,普遍存在刀具磨损严重、加工精度低、表面质量差或加工效率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高端领域对碳化硅微孔构件的严苛要求。在此背景下,水导激光加工技术融合激光高能量密度与水射流冷却排屑的双重优势,为突破碳化硅微孔加工瓶颈提供了创新技术路径,相关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对推动该技术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