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3.1µm线性腔高功率空心光纤气体激光器取得突破与创新
在激光技术的不断演进中,中红外空心光纤气体激光器基于气体分子粒子数反转机制近年来取得了显著发展。而如今,一项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研究成果
1.连续波激光器
研究团队成功实现了3.1µm高功率连续波激光器。在3mbar乙炔气压力和26W有效泵浦功率下,输出功率达8.23W,斜率效率为31.8%。其光束质量优异,Mₓ²=1.18和Mᵧ²=1.15。与此前指标相比,功率高出三个数量级以上,斜率效率提高四倍,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的飞跃。
2.自调Q脉冲激光器
在50毫巴乙炔气压和11.7瓦有效泵浦功率下,实现了输出功率为1.98瓦的自调Q脉冲。脉冲重复率为4.59兆赫,脉冲宽度为45纳秒,峰值功率为9.58瓦。
二、深入的研究背景
大多中红外空心光纤气体激光器采用单程无腔结构,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人员创新性地使用线性腔空心光纤气体激光器进行深入探索。
三、精密的实验装置
1.泵浦源
采用自制的30W单频光纤激光器,波长为1.535µm,最大输出功率为32W。中心波长可在1534.71-1535.44nm之间调节,调谐精度高达1pm,测量的线宽小于100MHz。
2.气室
选用芯径为120µm的8管嵌套空心反谐振光纤,两端密封在气室内。0°空心光纤端面压在输入和输出窗口上,输入和输出窗口分别涂有二向色镜和未涂层的氟化钙窗口。
3.其他
输出端放置中红外带通滤光片,乙炔气体以相反方向引入以减轻热效应。
四、独特的工作原理
1.能级跃迁
当乙炔分子P(17)吸收线被激发时,可从基态旋转态到振动态旋转态,生成两条中红外激光发射线。分别指ν₁+ν₃的J=16旋转状态到ν₁的J=15和J=17旋转状态。P(17)发射线强度随气压增加而增强,R(15)线强度降低,在50毫巴气压下R(15)线被完全抑制。
2.压力影响
嵌套空心反谐振光纤内最佳气体压力为3mbar。低于此压力,气体分子无法吸收足够泵浦激光提供足够增益;气压增加会提高泵浦激光吸收率,但过高气压会使激光功率降低。
3.腔振荡验证
3.1µm连续波激光器频谱呈现周期性趋势,间隔对应空心光纤腔纵向模式间距,表明有典型腔振荡特征,且相对强度噪音受泵浦功率影响。
4.自调Q脉冲产生原因
自调Q脉冲的产生来自气体的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其谐波频率有限归因于气体介质的有限增益带宽。
-
剑桥大学发布太赫兹辐射调控新方法,为多领域高端技术突破奠定基础
2025年9月1日,英国剑桥讯——剑桥大学研究团队正式公布一种可在太赫兹(THz,Terahertz)频段实现辐射调控的技术方法。该研究成果或为通信、成像及传感领域的高端技术研发开辟新路径,同时标志着人类在开发太赫兹频段实用化设备的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2025-09-03
-
近红外成像技术:透视迷雾的“特殊视觉手段”,为何难以精准呈现细节?
雾天开车时,前挡风玻璃被白茫茫的雾气笼罩,仪表盘上的导航再精准,视线受阻仍是致命隐患;深夜小区的监控画面里,人影模糊成一团,连衣着颜色都难以分辨——这些场景里,藏着一种能“打破视觉局限”的技术:近红外成像。它能让我们“看见”肉眼和普通相机遗漏的世界,却又常常因画面模糊、满是噪点让人皱眉。这背后,是近红外成像的独特优势与先天困境的博弈。
2025-09-03
-
引领未来影像品质——手机摄像头模组MTF测试新标杆
在智能手机摄影性能不断突破的今天,消费者对手机镜头的成像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超高清视频录制到暗光环境下的细节捕捉,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的背后,都离不开精密的光学设计与严格的测试标准。作为手机摄像头模组制造的核心环节之一,MTF(调制传递函数)测试已成为衡量镜头性能优劣的关键指标。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测试方案,确保每一颗镜头都能达到设计标准?欧光科技推出的ImageMaster®PROHD工业型光学传递函数测量仪,为行业树立了全新的测试标杆。
2025-09-03
-
光学元件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参数与测量方法的系统解析
在光学系统的设计、制造与应用全过程中,光学元件(如透镜、棱镜、反射镜等)的表面质量是决定系统成像精度、透光效率及长期稳定性的核心因素。表面粗糙度作为评价光学元件表面质量的关键指标,不仅是光学加工环节的核心控制参数,更是行业内评估元件是否满足应用要求的重要技术依据。深入理解表面粗糙度的本质内涵、标准化参数及专业测量方法,对推动光学领域生产工艺优化与应用效能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