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资讯】超构表面技术:下一代光学成像与显示的创新前沿
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王漱明教授团队基于多维光场调控技术,全面回顾了超构表面在推动下一代光学成像与显示系统方面的创新性思路与进展。该团队结合相关智能算法,综述了其在多维成像、全息显示以及这些技术的交叉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在计算成像、超分辨成像、可调谐显示技术,以及与光学微操控和量子技术协同发展的潜力。最后,该团队对超构表面技术在成像与显示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1超构表面的设计基础与优化设计方案
该团队从广义斯涅尔定律出发,全面分析了成像所需要的相位机制,简要介绍了全息相位的计算原理及目前广泛使用的算法。同时,概述了基于优化算法的原理及功能性成像和显示器件,如:基于拓扑优化、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设计方案,能最大限度得到高指标的微纳元件;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算法,能节省计算成本,最终实现优异的成像与显示功能。
2.2超构透镜成像技术
基于超构透镜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超构表面最重要的应用之一。由于材料具有色散,普通超构透镜的工作带宽严重受限,这严重影响了彩色成像的质量。该团队系统地讨论了在超构透镜成像方面的色差调控工作及其应用,包括消色差全彩色成像、消色差光场成像与四维光谱光场成像等,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可穿戴设备、集成化成像系统与便携式光谱仪领域中的技术革新,如图1所示。此外,利用多个光学维度或具有结构化的特殊光场,不仅可以实现复用的成像功能,极大地增加超构表面的功能多样性,还能重构出物体的表面形状,实现三维成像。
2.3超构表面显示领域
基于超构表面的全息显示技术提供了更高的可控自由度和更强的三维显示能力,极大地扩展了显示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为高度逼真的视觉体验提供了新的途径,如图2所示。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近眼技术在当今世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存在数据量大、分辨率低的问题。超构表面的兴起使实现更薄、更高效的近眼显示设备成为可能,推动了AR和VR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该团队依次介绍了基于超构表面的全息显示技术(标量全息、矢量全息等),讨论了三维显示技术(三维全息、光场显示等),并分析了由超构表面实现的AR/VR技术的进步(全彩显示器、波导耦合显示器等)。此外,比较了不同设计参数在超构表面成像和显示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了超构表面成像与显示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原理的创新,成像和显示技术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2.4超构表面应用前景
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看,超构表面创新地解决了复杂的科学和工程挑战,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成像、超分辨率显微镜、光学微操作、动态可调显示和非经典量子领域,如图3所示:与计算成像结合,超构表面可以处理和提取高维图像信息;与生物医学结合,超构表面可充分发挥体积优势,实现细胞的显微和生物内窥镜成像,进而在光学显微操作技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将各种材料和光学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不同场景下动态可调的光学响应;在量子场中,基于超构表面可以实现非经典成像和显示。
利用超构表面的巨大优势,结合多领域协同创新,克服现有的技术壁垒,可为这一充满活力的领域的发展方向提供前瞻性视角,从而推动整个光学成像与显示技术的飞跃发展。
-
阶跃折射率双包层光纤:低损耗紧凑型光子灯笼的突破性进展
随着虚拟现实、物联网及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标准单模光纤传输系统正逐步接近其容量极限。模分复用技术通过将线偏振或轨道角动量模式作为独立传输信道,成为突破容量瓶颈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高性能的模式复用/解复用器成为该技术实用化的核心支撑,而光子灯笼凭借低损耗、工作波长范围宽等优势,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焦点。
2025-07-04
-
一文了解400G光模块:高速网络领域的重要支撑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高速演进,全球网络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此背景下,超高速的400G乃至800G交换机已逐步成为市场主流,而400G光模块作为此类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2025-07-03
-
无氧铜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材料特性、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在高端制造业向纳米级精度迈进的进程中,无氧铜以其卓越的物理性能与加工适应性,成为航空航天、半导体、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本文系统阐述无氧铜的材料科学特性,剖析从原料提纯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制造工艺,探讨精密加工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并结合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定制化加工方案,为相关领域的材料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07-01
-
热调控法制备二维钙钛矿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面向弱光成像应用的高灵敏度器件设计
二维(2D)铅基钙钛矿材料因强量子限域效应通常具有大于1.6eV的带隙,导致其在近红外(NIR)波段的光吸收效率显著不足,严重制约了该类材料在弱光探测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一关键瓶颈,上海大学王生浩团队联合重庆文理学院李璐、程江团队提出热调控结晶策略,成功制备出高结晶度(PEA)₂FA₄Pb₅I₁₆二维钙钛矿薄膜,构建了具有自供电特性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为解决传统二维钙钛矿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不足问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202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