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资讯】创新光转换技术:将红外光变为可见光的突破
人眼仅能感知特定频率的光,即所谓的可见光谱,其中红光的频率最低。然而,红外线的频率低于红光,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印度科学研究所(IISc)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装置,能够将短红外光的频率提升至可见光范围,这一过程被称为光的上转换。

光的上转换技术在国防和光通信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IISc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材料设计了一种名为非线性光学镜面堆栈的装置,实现了这种上转换,并具备宽场成像能力。该装置由多层硒化镓构成,置于金反射面之上,中间隔以二氧化硅层
传统的红外成像技术依赖于特殊的低能带隙半导体或微测辐射热计阵列,这些设备通常通过接收物体的热量或吸收信号来工作。红外成像和传感技术在天文学、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通过分析红外光穿过气体时的变化,科学家可以确定气体的特定属性。然而,现有的红外传感器体积庞大且效率不高,且由于其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受到出口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本土化的高效设备。
IISc团队的方法是将输入的红外信号与泵浦光束一同送入镜面堆栈。由于构成镜叠的材料具有非线性光学特性,这会导致频率混合,从而产生频率增加的输出光束,同时保持其他特性不变。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将约1550纳米的红外光转换为622纳米的可见光,这种转换后的光波可以通过传统的硅基相机检测。

电子通信工程系副教授VarunRaghunathan解释说:“这一过程是相干的,输入光束的特性在输出端得以保留。这意味着,如果在输入红外频率上印上特定的图案,它就会自动转移到新的输出频率上。”他还指出,使用硒化镓的优势在于其高光学非线性,这使得红外光的单光子和泵浦光束的单光子可以结合成具有上变频频率的单光子。
研究小组甚至能够利用尺寸仅为45纳米的硒化镓薄层实现上变频,这种小尺寸设备相比使用厘米级晶体的传统设备更具成本效益,并且性能可与目前最先进的上转换成像系统相媲美。第一作者、欧洲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JyothsnaKManattayil解释说,他们使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加快计算所需的正确层厚,根据厚度的不同,能够通过硒化镓并向上转换的波长也会不同,这意味着需要根据应用情况调整材料厚度。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计划将他们的工作扩展到向上转换更长波长的光,并试图通过探索其他堆叠几何结构来提高光学设备的效率。Raghunathan表示:“全世界都对在不使用红外传感器的情况下进行红外成像很感兴趣,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改变这些应用的游戏规则。
-
干涉测量术的原理、应用及技术演进研究
从宇宙天体的精细化观测到纳米级工业制造的质量管控,干涉测量术基于波的干涉效应,已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精准测量技术支撑。该技术以激光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解析波的干涉规律,在跨学科领域实现了测量精度与应用范围的双重突破,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基础性工具。
2025-11-17
-
什么是柱镜光栅?微米级光学技术引领视觉领域革新
当裸眼3D影像突破平面束缚,当立体成像技术赋能产品包装升级,当光学隐身从科幻概念走向技术实践,柱镜光栅这一核心光学材料正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在多个领域推动视觉体验与应用场景的深度变革。作为由微米级圆柱状凸透镜阵列构成的功能性光学材料,柱镜光栅以精准调控光线传播路径的核心能力,成为连接微观结构与宏观视觉应用的关键桥梁。
2025-11-17
-
突破性进展:阿秒涡旋脉冲串成功实现,拓展超快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维度
在超快光学领域,阿秒脉冲技术已成为观察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体系中超快电子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而轨道角动量这一关键自由度的引入,为该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近日,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AlbadelasHeras教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DavidSchmidt教授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Optica》(Vol.11,No.8)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阿秒涡旋脉冲串这一新型超快结构化光场。该成果通过创新性技术方案突破传统瓶颈,为化学、生物、凝聚态物理及磁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了具备高时间分辨率与多维调控能力的独特工具。
2025-11-17
-
清华大学提出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突破
在科研与医疗领域,显微镜的大视场观测与高分辨率成像需求长期存在相互制约的技术矛盾。当观测视场扩大时,边缘区域易出现图像失真、细节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分析与应用。清华大学曹良才课题组提出的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NePEFPM)新方法,成功破解这一技术瓶颈,为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ptica》。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