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资讯】创新光转换技术:将红外光变为可见光的突破
人眼仅能感知特定频率的光,即所谓的可见光谱,其中红光的频率最低。然而,红外线的频率低于红光,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印度科学研究所(IISc)的研究人员最近开发了一种装置,能够将短红外光的频率提升至可见光范围,这一过程被称为光的上转换。
光的上转换技术在国防和光通信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IISc的研究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材料设计了一种名为非线性光学镜面堆栈的装置,实现了这种上转换,并具备宽场成像能力。该装置由多层硒化镓构成,置于金反射面之上,中间隔以二氧化硅层
传统的红外成像技术依赖于特殊的低能带隙半导体或微测辐射热计阵列,这些设备通常通过接收物体的热量或吸收信号来工作。红外成像和传感技术在天文学、化学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例如,通过分析红外光穿过气体时的变化,科学家可以确定气体的特定属性。然而,现有的红外传感器体积庞大且效率不高,且由于其在国防领域的应用,受到出口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本土化的高效设备。
IISc团队的方法是将输入的红外信号与泵浦光束一同送入镜面堆栈。由于构成镜叠的材料具有非线性光学特性,这会导致频率混合,从而产生频率增加的输出光束,同时保持其他特性不变。通过这种方法,研究团队成功将约1550纳米的红外光转换为622纳米的可见光,这种转换后的光波可以通过传统的硅基相机检测。
电子通信工程系副教授VarunRaghunathan解释说:“这一过程是相干的,输入光束的特性在输出端得以保留。这意味着,如果在输入红外频率上印上特定的图案,它就会自动转移到新的输出频率上。”他还指出,使用硒化镓的优势在于其高光学非线性,这使得红外光的单光子和泵浦光束的单光子可以结合成具有上变频频率的单光子。
研究小组甚至能够利用尺寸仅为45纳米的硒化镓薄层实现上变频,这种小尺寸设备相比使用厘米级晶体的传统设备更具成本效益,并且性能可与目前最先进的上转换成像系统相媲美。第一作者、欧洲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JyothsnaKManattayil解释说,他们使用了粒子群优化算法来加快计算所需的正确层厚,根据厚度的不同,能够通过硒化镓并向上转换的波长也会不同,这意味着需要根据应用情况调整材料厚度。
展望未来,研究人员计划将他们的工作扩展到向上转换更长波长的光,并试图通过探索其他堆叠几何结构来提高光学设备的效率。Raghunathan表示:“全世界都对在不使用红外传感器的情况下进行红外成像很感兴趣,我们的工作可能会改变这些应用的游戏规则。
-
飞秒激光技术:引领电镜载网加工进入高精度高效时代
在微纳尺度科学研究与工业检测领域,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是揭示物质微观结构、探究材料性能机理的核心观测工具。而电镜载网作为支撑与固定待测样品的关键组件,其加工质量不仅直接决定样品固定的稳定性,更对薄膜沉积效果、器件结构分析精度及最终电镜成像质量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研发适配微纳领域需求的载网加工技术,已成为提升电镜应用效能的重要环节。
2025-09-30
-
光的折射与光速变化机制探析
将直筷斜插入盛水容器中,肉眼可观察到筷子在水面处呈现“弯折”形态;夏季观察游泳池时,主观感知的池底深度显著浅于实际深度——此类日常现象的本质,均是光在不同介质界面发生折射的结果。在物理学范畴中,折射现象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光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然而,“光以光速传播”是大众熟知的常识,为何光在折射过程中速度会出现变化?这一问题需从光的本质属性、介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展开严谨分析。
2025-09-30
-
纳米尺度光与物质强耦合新突破:定向极化激元技术开辟精准调控研究新范式
2025年9月22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Photonics》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由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PabloAlonso-González教授与多诺斯蒂亚国际物理中心AlexeyNikitin教授联合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实现了纳米尺度下传播型极化激元与分子振动的定向振动强耦合(directionalvibrationalstrongcoupling,VSC)。该突破不仅为极化激元化学领域拓展了全新研究维度,更推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按需调控”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验验证阶段。
2025-09-30
-
从传统工艺到原子级精控了解超光滑镜片加工技术的六大核心路径
超光滑镜片作为光刻机、空间望远镜、激光雷达等高端光学系统的核心元件,其表面微观粗糙度需达到原子级水平(通常要求均方根粗糙度RMS<0.5nm),以最大限度降低光散射损耗,保障系统光学性能。前文已围绕超光滑镜片的定义、潜在危害及检测方法展开探讨,本文将系统梳理其加工技术体系,从奠定行业基础的传统工艺,到支撑当前高精度需求的先进技术,全面解析实现原子级光滑表面的六大核心路径。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