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前沿】物理学家研制出用于6G的光学元件
来自Skoltech、MIPT和ITMO的物理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光学元件,有助于管理太赫兹光束的特性并将其分成几个通道。这种新装置可用作太赫兹涡旋束的调制器和发生器,用于医疗、6G通信和显微镜检查。论文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杂志上。
快速发展的太赫兹技术涉及以介于微波和红外频段之间的约1万亿赫兹(或1太赫兹)的频率传输信号。它将用于高速6G通信和医学领域,作为X射线的替代品。目前,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制造适应这些频率的光学元件,以及可用于传输此类信号的发生器。

螺旋带板制造工艺
来自MIPT和Skoltech的物理学家联合开发了一种基于碳纳米管的变焦菲涅尔区板,能够聚焦太赫兹辐射,并通过拉伸调整板的特性。在近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与ITMO联手合成了一种可在太赫兹范围内工作的光学元件。
MIPT纳米光学和等离子体实验室高级研究员MariaBurdanova说:“我们与Skoltech和ITMO一起赢得了光子学联合研究项目Clover竞赛,并决定创建一个螺旋区板。ITMO对板的形状和性能进行了设计计算,Skoltech合成了纳米材料并制造了具有预期几何形状的板,MIPT利用俄罗斯科学院普通物理研究所的设施对板进行了实验测试。”
新板由碳纳米管薄膜制成,能扭曲穿过它的太赫兹光束的波面。在实验中,研究小组将两块板并排放置,然后相对旋转,从而改变了辐射强度的分布,并将光束分成几个不同辐射强度的区域(模式),每个模式都可用作信息传输通道。
研究小组利用太赫兹成像法对平板的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将一个强大的辐射源对准平板,使用亚波长孔径和基于戈莱单元的二维光栅扫描系统检测电磁场强度的分布。研究人员利用得到的图像来确保平板产生扭曲光束,并检查强度模式。

调制器焦点附近光束强度和相位的空间分布示例
这种新型调制器适用于各种需要聚焦和重新定位光束的应用,包括太赫兹显微镜和生物医学。
由于缺乏统一的仪器和设备标准,进入太赫兹波段是一项重要挑战。同时,它也为竞争性研究和创造独创性解决方案打开了大门。凸显碳纳米管前景的关键特征之一是,可以通过原子、超分子和微米级别的响应,创造出具有不同效应微调特性的多功能设备。
SkoltechPhotonics公司副教授DmitryKrasnikov评论道:“我们的联合团队首次成功引入了一种额外的效应:不同纳米管图案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为未来的设备铺平了道路。令人惊讶的是,这项研究从开始的想法到概念验证只用了不到九个月的时间,这是我职业生涯中迄今为止超快的项目之一。如果没有ITMO、MIPT和Skoltech的共同努力,这一突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凸显了种子计划在加强俄罗斯国内研究团队合作方面的潜力。”
Burdanova补充道:“我们的三叶草项目今年已经延期。我们计划在相同螺旋区板的基础上制造太赫兹自适应变焦设备,但要增强操纵能力。我们还希望为我们已有的设备申请专利。”
2023年,Skoltech、MIPT和ITMO大学发起了"四叶草计划",以支持合作研究,促进国内三所顶尖大学在光子学领域的合作。四叶草计划面向刚刚开始科学生涯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博士后,让他们参与前沿研究项目,促进顶尖研究团队之间的流动。
其长期目标是在俄罗斯启动光子学及相关领域的大型项目。Clover竞赛汇聚了生物光子学、先进光子材料、拓扑光子学、光学计算以及激光加工设备物理和技术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
-
干涉测量术的原理、应用及技术演进研究
从宇宙天体的精细化观测到纳米级工业制造的质量管控,干涉测量术基于波的干涉效应,已发展为现代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精准测量技术支撑。该技术以激光为核心载体,通过系统解析波的干涉规律,在跨学科领域实现了测量精度与应用范围的双重突破,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关键基础性工具。
2025-11-17
-
什么是柱镜光栅?微米级光学技术引领视觉领域革新
当裸眼3D影像突破平面束缚,当立体成像技术赋能产品包装升级,当光学隐身从科幻概念走向技术实践,柱镜光栅这一核心光学材料正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在多个领域推动视觉体验与应用场景的深度变革。作为由微米级圆柱状凸透镜阵列构成的功能性光学材料,柱镜光栅以精准调控光线传播路径的核心能力,成为连接微观结构与宏观视觉应用的关键桥梁。
2025-11-17
-
突破性进展:阿秒涡旋脉冲串成功实现,拓展超快光-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新维度
在超快光学领域,阿秒脉冲技术已成为观察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体系中超快电子动力学的重要手段,而轨道角动量这一关键自由度的引入,为该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近日,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AlbadelasHeras教授、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DavidSchmidt教授领衔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Optica》(Vol.11,No.8)发表重磅研究成果,成功研发出阿秒涡旋脉冲串这一新型超快结构化光场。该成果通过创新性技术方案突破传统瓶颈,为化学、生物、凝聚态物理及磁学等多学科前沿研究提供了具备高时间分辨率与多维调控能力的独特工具。
2025-11-17
-
清华大学提出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技术实现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突破
在科研与医疗领域,显微镜的大视场观测与高分辨率成像需求长期存在相互制约的技术矛盾。当观测视场扩大时,边缘区域易出现图像失真、细节模糊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分析与应用。清华大学曹良才课题组提出的神经光瞳工程傅里叶叠层成像(NePEFPM)新方法,成功破解这一技术瓶颈,为大视场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Optica》。
2025-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