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加工的三类技术
技术文章|光学镜头加工的三类技术
光学镜头加工过程中有极高的精度要求和复杂的技术要求。光学镜头加工涉及三种核心的加工技术:注塑成型法、模压成型法和冷加工成型法是,每一种都有其优势和应用场景。
一、注塑成型法:
注塑成型法采用的原料通常是光学塑料,常见的光学塑料有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S(聚苯乙烯)、PC(聚碳酸酯**)等,它们具有透光率高、重量轻、成本低的特点,适合批量化生产。在制造过程中,通过使用注塑机设备,将原材料加热到流动状态,并以很高压力和较快速度注入精密模具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冷却后,将零件从模具中分离出来,就可以得到两面光亮的透镜了。光学塑料热胀系数比玻璃大,因此注塑成型法主要用来生产低精度的批量化非球面光学元件,受加工过程中冷却固化收缩的影响,注塑类光学元件的面形精度通常在PV值1~2um的量级。
应用领域:该技术常用于生产眼镜和一些手机镜头,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材料特点:通常采用塑料透明材料,这种材料相对便宜。
生产过程:通过将熔化的塑料注入模具中,然后在模具中冷却凝固,形成所需的光学镜头形状。
二、模压成型法:
模压成型法是将待模压的玻璃放到模具内加热并将上下两模具合拢,玻璃要热软化后,将其压制成型,随后再做退火、冷却并分离,获得非球面镜片。模具是经过加工过的耐高温钢制品,一般是由单点金刚石车床车削而成,因此,模压成型法的产品精度受限于模具面形精度,通常模压镜片的PV值(峰值与谷值之差)在0.2~0.4um的量级,可满足常规精度镜头需求。
应用领域:普通光学镜头的生产常采用模压成型法,适用于一定批量的生产,并需要制作相应的模具。
材料特点:使用不同材料,根据特定的光学要求选择透明材料。
生产过程:制作模具后,通过将材料加热至可塑性状态,然后在模具中施加压力,使其取得所需形状,最后冷却凝固。
三、冷加工成型法:
冷加工法是最古典的元件加工方法,属于去除式加工,通常分为粗磨、精磨和抛光三大工序,加工的材料可以是玻璃、陶瓷或者晶体材料,能够获得最高的加工精度。当非球面的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磁流变抛光技术**(MRF)和离子束抛光技术(IBF)来实现面形的精修。因为光学设备通常非常的昂贵,因此在精修阶段,手修法也仍然被采用,通过手持抛光小工具,来对非球面产品做抛光和修形,从而提升非球面的面形精度。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科研人员订制的单个成像镜头,以及一些对质量和精度要求较高的光学元件,如光刻机与天文望远镜。
材料特点:通常使用高质量、高透明度的材料,以满足特殊光学需求。
生产过程:通过冷加工方式,如切割、磨削、抛光等手工或半自动工艺,精确地形成光学镜头的形状,适用于小批量生产和个性化定制。
总体而言,这三种技术各自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生产需求,涵盖了从大批量生产到小批量或个性化定制的多个领域。
-
从“表面标记”到“微米级加工”:激光技术驱动超薄玻璃加工产业革新
在消费电子、半导体、汽车制造等高端制造领域,手机显示屏、车载中控屏、半导体晶圆玻璃等关键部件的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产品性能。其中,玻璃边缘加工曾长期是行业核心技术瓶颈:传统机械切割如同切割脆性硬糖,加工超薄玻璃(如厚度0.1mm的折叠屏UTG玻璃)时易产生碎裂,加工异形玻璃(如车载HUD曲面玻璃)时精度偏差超0.1mm即导致报废,良率难以突破80%。在此背景下,激光技术逐步从玻璃表面“标记刻字”的单一功能,升级为具备“微米级内部精密切割”能力的核心工具,彻底重塑超薄玻璃加工产业格局,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10-17
-
氟化钙镜片精准检测技术规范:基于材料特性的非接触式检测体系构建
在高端光学工程领域,氟化钙(CaF₂)镜片凭借优异的透光性能与宽波段适配能力,成为激光技术、天文观测等精密光学系统的核心组件。然而,该材料兼具低硬度(莫氏硬度仅4)、高脆性及高价值特性,传统光学镜片检测方法易引发表面划伤、崩边或应力残留等二次损伤。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其材料特性的专属检测体系,是保障氟化钙镜片性能与使用寿命的关键前提。
2025-10-17
-
M350抛光系统行业定制应用方案(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
本方案针对光学制造、红外元件加工两大行业的核心加工痛点,结合M350抛光系统的技术优势,提供“痛点方案落地”的全流程适配方案,助力企业解决生产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
2025-10-17
-
突破精密加工边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赋能高端元件制造
在光学、半导体、红外传感等高端制造领域,“高精度”“多场景”“高稳定”始终是元件加工的核心诉求。而M350基于机床载体的抛光系统,正是为解决行业精密加工痛点而生,以全方位的性能优势,成为高端元件制造企业的理想选择。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