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什么?
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简介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简称LIBS,由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开发,David Cremers研究小组于1962年提出并实施的。自从该小组成员Brech于1962年首次提出利用红宝石脉塞诱导等离子体的光谱化学方法以来,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于许多领域,例如钢成分的在线分析和宇宙探索、环境和废物监测、文化遗产鉴定、工业过程控制、医学检测、地球化学分析以及NASA的火星探测计划CHEMCAM等,并开发了许多基于LIPS技术的小型化在线检测系统。
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发展概况
自1960年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问世以来,两年后Brech和Cross在固体样品表面实现了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开启了LIBS技术之旅。 1963年,调Q激光器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LIBS技术的发展。这种激光器的单个短脉冲具有极高的功率密度,足以产生光谱分析所需的激光等离子体。因此,调Q激光器的发明被称为LIBS技术诞生的标志。1965年,Zel'dovich和Raizer将LIBS技术的应用扩展到气体样品。20世纪70 年代初,Jarrell-Ash和Carl Zeiss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工业应用的LIBS设备。需要注意的是,在该LIBS设备中,使用短脉冲激光烧蚀样品,然后使用电弧激发样品。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LANL)一直致力于LIBS分析技术的机理研究和应用,并于1987年应用于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中的铀浓度分析。20世纪80年代,LIBS被应用于液体样品以及土壤中金属和污染物的分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德国卡尔斯鲁厄核中心一直致力于将LIBS应用于高放射性废液玻璃凝固过程的控制分析,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然后模拟了高放射性液体废玻璃凝固体中27种元素的实时行为和定量分析。意大利国家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A.CIUCCI和M.CORSI提出了不需要“校准曲线”的LIPS定量分析技术——CF-LIBS,进一步发展了LIBS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S.Palanco和J.J.Laserna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对材料成分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消除了基体效应的影响,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三.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
脉冲激光束经透镜会聚后照射在固体靶材表面。激光传输到目标的能量大于热扩散和热辐射造成的能量损失,能量集中在目标表面。当能量密度超过靶材的电离阈值时,靶材表面即可形成等离子体,表现为强烈的火花并伴有噪声。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温度非常高,通常在10,000K以上,等离子体包含大量受激原子、单重和多重电离离子以及自由电子。处于激发态的原子和离子从高能态跃迁到低能态,它发射特定波长的光辐射,利用高灵敏度光谱仪对光辐射进行检测分析,以获得被测样品的成分、含量等信息。通常聚焦后的激光功率密度达到GW/cm2级别,现场物质蒸发、汽化、原子化然后电离,形成高温、高压、高电子密度的等离子体。
四.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实验装置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实验装置系统主要由激光器、真空室、光谱仪和PC机组成。
1.激光器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是激光发明后慢慢发展起来的一项测试技术。作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光器自发明以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使用的激光器主要有四种类型。
红宝石激光器、钇铝石榴石激光器、气体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这些激光器一般可提供1000mJ左右的脉冲能量,瞬时激光功率可达1-200MW。如果使用聚焦镜将激光聚焦到样品上,产生的能量足以直接汽化固体产生等离子体。
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装置系统中,最常用的激光器是脉冲调Q钇铝石榴石激光器。该激光器产生的脉冲宽度大约在6-15ns之间,可以满足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系统的激光能量需求。而且,钇铝石榴石激光器易于小型化,有利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系统的便利性。
2.光谱仪
除了激光器之外,光谱仪作为检测和采集最终光谱的装置,也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装置体系中的另一重要设备。光谱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光的波长、能量和其他特性的仪器。它一般采用棱镜或衍射光栅和光电倍增管。它是按带面积划分的。一般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微波、X射线光谱仪等不同波段。光谱仪;根据光谱元件不同,可分为干涉光谱仪、棱镜光谱仪和光栅光谱仪等;按检测方法分,有肉眼直接观察的分光镜、用感光胶片记录的分光仪、光电或热电分光仪。用于成分检测光谱等的分光光度计。在棱镜或衍射光栅的作用下,一束无法区分的不同波长的光,由于不同波长的折射率的差异,在空间位置上分散成不同波长的光。使用光电倍增管或CCD等设备,可以检测各种波长的光强度。
3.真空室
真空室内有两个石英窗口,一个石英窗口是激光入射窗口,另一个是光谱仪收集等离子体特征谱线的窗口。真空室由真空室和机械泵、分子泵串联组成,可抽气至0.0001Pa。
根据实验的需要,将样品暴露在大气中或置于真空室中。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束经聚光镜I聚焦后聚焦在样品上。激光仪器以45°角入射到样品上,聚焦的激光束在样品表面激发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辐射出的特征光谱经聚光镜II聚焦后通过光纤发送至光谱仪。然后通过光谱软件在PC上获取和分析光谱数据。
延伸阅读:
一.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优点
1.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可以快速定性定量分析化合物成分,而不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大量检测,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2.灵敏度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可以检测痕量化合物,灵敏度高,可以达到ppm级检测。
3.非选择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是非选择性的,可以检测多种化合物。
4.可用于多种样品: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可用于多种样品的检测,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
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缺点
1.样品性质的影响: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灵敏度会受到样品性质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样品,检测灵敏度可能差别很大。 。
2.设备成本高: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需要高成本的设备,如激光发射器和光谱仪,因此其成本非常高。
3.复杂性: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需要很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经验。运行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干扰,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综上所述,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非选择性等优点,但也存在灵敏度受样品性质影响、设备成本高等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
无氧铜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研究:材料特性、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在高端制造业向纳米级精度迈进的进程中,无氧铜以其卓越的物理性能与加工适应性,成为航空航天、半导体、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本文系统阐述无氧铜的材料科学特性,剖析从原料提纯到成品检测的全流程制造工艺,探讨精密加工中的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并结合典型应用场景提出定制化加工方案,为相关领域的材料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07-01
-
热调控法制备二维钙钛矿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的研究进展——面向弱光成像应用的高灵敏度器件设计
二维(2D)铅基钙钛矿材料因强量子限域效应通常具有大于1.6eV的带隙,导致其在近红外(NIR)波段的光吸收效率显著不足,严重制约了该类材料在弱光探测领域的应用。针对这一关键瓶颈,上海大学王生浩团队联合重庆文理学院李璐、程江团队提出热调控结晶策略,成功制备出高结晶度(PEA)₂FA₄Pb₅I₁₆二维钙钛矿薄膜,构建了具有自供电特性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器。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为解决传统二维钙钛矿在弱光环境下的响应不足问题提供了创新性解决方案。
2025-07-01
-
高分辨率成像中莫尔条纹的成因与解决办法
在追求高清画质的时代,相机分辨率越来越高,但拍摄时可能遇到奇怪的波浪状条纹——比如拍格子衬衫、电脑屏幕或建筑外墙时,画面中出现的不规则花纹,这就是摄影中常见的“莫尔条纹”。下面我们用更简单的方式,聊聊它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2025-06-30
-
飞秒激光加工新突破:波长调控技术革新表面处理精度
激光波长对材料表面粗糙度的精准调控机制,为高精度微纳加工开辟了新路径。来自能量束加工及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团队,通过多波长协同工艺(DWA技术),成功实现了表面光洁度与加工效率的双重优化,相关成果已引发航空航天、半导体等高端制造领域关注。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