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波动光学模拟揭示湍流
科学家们探索了各种湍流和模拟参数对传播光束中产生的失真的影响
不同内部湍流尺度的分支点密度 (DBP) 与网格分辨率 (N)。与预期相反,如果考虑非零内部尺度的影响,分支点密度不会无限增长,而是随着网格分辨率的增加逐渐减小。信用:贝克等人,doi 10.1117/1.OE.61.4.044104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星星会在夜空中“闪烁”?恒星颜色和亮度的这些快速且看似随机的变化源于光与地球大气层不同层的相互作用。在湍流期间,不同体积的空气可以相对于彼此非常不同地移动。结果,一对通过湍流沿甚至稍微不同的路径传播的光束受到的影响也大不相同。
由于它在许多与光学相关的领域(例如天文学和基于激光的通信)的相关性,闪烁或“闪烁”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当光束通过深度湍流介质传播时,强烈的闪烁效应会导致它们在接收器光瞳中的某些点处相互产生建设性和破坏性干扰。这些所谓的“分支点”,即接收光的测量相位中的显着失真,被认为是自适应光学 (AO) 系统的致命弱点。在 AO 中,精心设计的可变形反射镜用于抢先消除入射光的预期失真。不幸的是,实际的反射镜不能正确补偿发生在分支点及其附近的相位突变。
克服分支点引起的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通过波动光学模拟详细研究它们的影响。然而,分支点问题本质上是多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许多参数才能产生可靠和现实的结果。这是最近发表在《光学工程》上的一项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该研究由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 Jeffrey R. Beck 博士领导的一组科学家进行。
具体来说,该团队研究了波动光学模拟中可观察到的分支点的数量如何随网格采样(即模拟的分辨率)而变化。此外,他们试图阐明非零内部湍流尺度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简而言之,“内尺度”是指湍流介质中的涡流(涡旋流体和湍流中产生的反向电流)从流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引起的摩擦开始消散的最小尺寸。
Kolmogorov 湍流的单一实现,其中 RPW=1.0。星号表示正分支点的位置,圆圈表示负分支点的位置。信用:贝克等人,doi 10.1117/1.OE.61.4.044104
该团队在各种湍流条件下进行了数百次波传播模拟,并观察了分支点的数量和分布如何随每个参数而变化。与预期相反,他们发现分支点的密度不会随着网格分辨率的增加而无限增长。虽然以前认为分支点密度随着分辨率的增加而不受限制地增长,但根据本研究,情况似乎并非如此。
“我们的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非零内部尺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分支点密度确实会无限增长。然而,随着内部尺度尺寸的增加,这种无限制的增长在更强的湍流条件下会减少,并最终会逐渐减少或“饱和”,以获得足够高的网格分辨率,”贝克说。这一非凡的发现可以为通过波动光学模拟更准确地模拟湍流体积中的能量分布铺平道路。
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为 AO 系统中复杂的分支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见解,并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改进他们的波动光学模拟和模型。“我们论文中显示的结果令人鼓舞,因为它们可以轻松提高 AO 中使用的现有分支点容错相位重建算法的性能,并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贝克说。
找到驯服分支点的有效方法将减轻湍流对天文学和基于激光的通信的影响。反过来,这可以让科学家更好地执行和解释实验结果,而不会出现讨厌的闪烁伪影。
原文链接:https://www.spie.org/news/shedding-light-on-turbulence-with-wave-optics-simulations
-
飞秒激光技术:引领电镜载网加工进入高精度高效时代
在微纳尺度科学研究与工业检测领域,电子显微镜(以下简称“电镜”)是揭示物质微观结构、探究材料性能机理的核心观测工具。而电镜载网作为支撑与固定待测样品的关键组件,其加工质量不仅直接决定样品固定的稳定性,更对薄膜沉积效果、器件结构分析精度及最终电镜成像质量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研发适配微纳领域需求的载网加工技术,已成为提升电镜应用效能的重要环节。
2025-09-30
-
光的折射与光速变化机制探析
将直筷斜插入盛水容器中,肉眼可观察到筷子在水面处呈现“弯折”形态;夏季观察游泳池时,主观感知的池底深度显著浅于实际深度——此类日常现象的本质,均是光在不同介质界面发生折射的结果。在物理学范畴中,折射现象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光的传播速度发生改变。然而,“光以光速传播”是大众熟知的常识,为何光在折射过程中速度会出现变化?这一问题需从光的本质属性、介质与光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展开严谨分析。
2025-09-30
-
纳米尺度光与物质强耦合新突破:定向极化激元技术开辟精准调控研究新范式
2025年9月22日,国际权威期刊《NaturePhotonics》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由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PabloAlonso-González教授与多诺斯蒂亚国际物理中心AlexeyNikitin教授联合领衔的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实验实现了纳米尺度下传播型极化激元与分子振动的定向振动强耦合(directionalvibrationalstrongcoupling,VSC)。该突破不仅为极化激元化学领域拓展了全新研究维度,更推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按需调控”从理论构想迈向实验验证阶段。
2025-09-30
-
从传统工艺到原子级精控了解超光滑镜片加工技术的六大核心路径
超光滑镜片作为光刻机、空间望远镜、激光雷达等高端光学系统的核心元件,其表面微观粗糙度需达到原子级水平(通常要求均方根粗糙度RMS<0.5nm),以最大限度降低光散射损耗,保障系统光学性能。前文已围绕超光滑镜片的定义、潜在危害及检测方法展开探讨,本文将系统梳理其加工技术体系,从奠定行业基础的传统工艺,到支撑当前高精度需求的先进技术,全面解析实现原子级光滑表面的六大核心路径。
2025-09-30